要不是昨天經過同事提醒,我以為今天就是個普通的周末,差點就忘了什么七夕不七夕的日子。(忙碌的單身狗實錘了)
跟同事聊天的時候,我說起自己在感情里,好像越來越不怎么重視節日氛圍、也沒什么儀式感了其是在感情里——“可能就是老了吧。”
同事說:“反正我是越單身越害怕過情人節,最好一天不打開朋友圈。”
而據我觀察,趕上周末的這個七夕,朋友圈異常熱鬧,但無非就還是這么幾種畫風:
有逆反心理的,隨手轉發某某某劈腿出軌、某某某分手后被曝光惡心人的聊天記錄,扔一句反愛情宣戰(內心默念)“不要靠近男人會變得不幸”;
再就是把這一天當正常日子過的,過周末的,發日常分享的;
還有自己雖然沒啥恩愛好秀,但是發自己CP糖的,高呼:“太甜了太甜了”;
單身狗看熱鬧瘋狂傳閱七夕節段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當然,肯定也少不了發發合照、聊天記錄、曬一下紅包的那一派......
哎,有時候看多了社交媒體上或是帶著濾鏡的愛情,或是烏煙瘴氣、一地雞毛,就不禁會“倦怠”會疲憊,似乎也更容易念出一句“不相信愛情了”。
七夕,索性我們一起洗洗眼、看看那些沒有手機的年代里,人們都是怎么相愛相擁的。
01
沒有交友app的年代,“邂逅”長啥樣?
交友軟件和社交媒體里的愛情,有著一套短平快的線上速配流程:
交友軟件速配,劃過一張張臉,左劃、右劃,然后在交友軟件上打字聊天聊得還行——要微信,添加到微信上,互看一下朋友圈,有事沒事聊兩句——然后淪為點贊之交。
或者談戀愛確定關系了之后,在各種社交媒體“官宣”一下,發發合照改改情頭和朋友圈封面,社交軟件的昵稱和狀態,以示“名花有主”.......
但是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愛情的開始就全憑緣分。
“海選”年代時的自由戀愛,天然地帶有一些浪漫的成分在。
我最近聽過很浪漫的一個父母相遇的故事,來自@LiAn 的——
@LiAn
“我看了我爸的日記,霍,這小伙挺會的啊”
暑假的時候回了一趟家,因為老家鎮上房子要拆了,就回去替家里人收拾一下,收拾房子的時候在一個舊箱子里,發現了家里留的我爸年輕時的日記。
我才第一次以這個視角知道父母的“愛情故事”。
我最早只知道他倆是大學同學,原來是同校不同系。
在一次學校的文藝匯報演出上,我爸一眼看中了詩朗誦最前排的小姑娘。
日記里,他寫到:“我看見了我的星星。”
在我媽接受他告白的那天,1990年7月6號,他寫到:“我的心上人、我的摯愛,終于答應了我的追求,從此我一定要用盡畢生的力氣去善待她。”
兩個人一個是江西人,一個是湖南人,不同省份,聽我媽說,他倆“被迫”分開了一段時間,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在“異地”,箱子里還找到了不少父母之間的“情書”。
據說后來,我爸追到湖南,死磨硬泡,總算是把我外公說動了。兩年之后,我出生。
感覺真的很奇妙,從來沒有想過我爸也會有這么浪漫的時候。
更奇妙的是,我自己就是這些“浪漫”的產物。
02
手機是不是殺死了“浪漫”?
我有時候覺得,網絡不夠浪漫,就是因為太輕易就能獲取到了。
一條微信,超過一天不回,基本都可以默認是分手了。
有點可惜的是,我們沒什么時間去享受“等待”的過程了。
@大黑豬
“他會不遠千里給她寫信,叫她的小名”
我爸媽倆人從小就認識,一個村頭長大的,算是“娃娃親”,也算是“自由戀愛”。
我爸比較爭氣,高考考上了北京,但家里太窮了。不少人都勸我爺,說考這個學干啥,還不如趕緊結婚帶著老婆去省城打工。
我爺找到了我外公,我外公又去問我媽。
我媽當年初中沒讀完,一個是家里窮,一個是確實念書不靈,但她堅決支持我爸去上學。
多少人都說我媽傻,“人家讀了書去了北京,還要你嗎?”
我媽說,不要拉倒,我去打工。但是人家書念的好,能去北京,沒道理不讓人家上。
我爸去了北京,省吃儉用,每周就往村頭小賣部打電話給我媽,放假了他必定回來,不僅在自己家做事,也會上門去外公家挑水劈柴,回學校之后還會寫信給我媽。
我媽后來給我看過一封“沒那么酸”的,沒有什么甜言蜜語,就是現在看來很“直男”的問候,“保重身體”、“天冷了加衣服”之類的,只有在最后一句小小的“沒有你支持,我絕走不到今天,感謝你珍。”
珍是我媽的名字,就一個單字,在我爸的樸實的字跡下,卻格外浪漫。
03
你爸媽可能比你更會談戀愛
我們不可能親身經歷過爸媽相識的那個過程,但我們見證了,爸媽日常相處也有自己的“哲學體系”。
我印象中我爸媽吵架,我一向著我爸,我媽就更生氣,躺在床上生悶氣不說話,我爸也嘴里哼哼著不服氣。
過了一會兒,他就暗搓搓進我屋來小聲跟我說:“你去哄哄你媽,你哄了她高興。”
我們倆就笑嘻嘻得進屋去,我爸在旁邊打趣“呦,還生氣呢?”、“怎么啦?閨女向著我,小棉襖白養啦?”
我媽一笑,世界太平。
我有時候想想,老一輩的相處哲學其實挺神奇,一些我們看來不夠“浪漫”的東西,他們依然能從中收獲愛意。
@黑子
“Love is a box of chocolate”
我爸每年都會給我媽買巧克力,而且還必須是那種鐵皮盒裝的的巧克力。
我一開始覺得挺土的,自己家吃巧克力整些花里胡哨的,還沒幾顆,根本不夠吃。
但是后來聽我媽說里面還有個故事。
他倆剛約會的時候,我媽愛吃巧克力,但是我爸蠢直,帶著我媽上超市散裝柜臺,非常豪氣地說了一句“隨便稱。”
我媽也挺樂呵呵的呼啦啦稱了一大袋子,回去跟同事分享,同事都哈哈大笑,說哪有這么送巧克力的,太不浪漫了。
我媽回去就鬧別扭,說你看看,人家都笑話我。
我爸也氣,說買個巧克力我還買出錯來了,一氣之下就說行明天就給你買一盒,給你帶到單位去。
第二天我媽拿了一盒巧克力,自己一顆沒吃到,全給同事分了。
哪怕我長這么大了,家里還是有各種鐵皮的巧克力盒,被我媽當做針線盒、收納盒,花花綠綠的,還都是德芙。
我爸每次逛超市,也還是會說,“給你媽買盒巧克力,她就喜歡盒的。”
曾幾何時,我們好像離了手機就變得不會談戀愛了。
一時聯系不上就懷疑對方,出軌的征兆藏在陌生表情包里、聊天記錄來印證愛或者不愛、過節都要在手機里發一下才算過了.......人們的愛恨情仇似乎都不在線下發生了。
但或許正是這樣,反而顯得每一次見面時,那些不帶表情包躲藏修飾的交流和共振、皮膚和呼吸真實的觸感、那些樸素的邂逅,這些愛情的線索反而是格外彌足珍貴,昭然若揭一種“命中注定”的意味。
如果說手機里的愛情算法是依靠數據分析的,那現實里冥冥之中的愛情邂逅,豈不也是一套渾然天成的“愛情算法”?
所以說,當你念著熱搜上的“不相信愛情了”的時候,建議還是放下手機,多出去走走,給自己的真實生活敲一些代碼,可別一直抱著手機喜怒哀樂。
(當然啦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出門還是注意做好防護~)
封面 / 《情書》
插圖 /《情書》
文 / 勞拉&So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