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小米發布會,小伙伴們都看了嗎?[奸笑]
為了感謝米粉們的信任和陪伴,雷軍宣布給小米手機 1 的首批用戶每人贈送價值 1999 元的紅包。
要知道,當年售價為 1999元的小米 1 一共賣出了 18.46 萬臺,約等于發出紅包 3.7 億。
在這綠豆只想說一句,雷總「大格局」~[靈光一閃]
言歸正傳,這次發布會的主角當然還是小米 MIX4。
1. “全面屏”概念的誕生
作為小米旗下的頂級旗艦系列,這次的小米 MIX4 可以說是把手機全面屏推向了新的高峰。
說到全面屏,綠豆要在這里插播一個冷知識了~[紫薇別走]
時間追溯到 2014 年,夏普推出了 305SH,這是首款「去掉額頭」的手機。
只可惜當時夏普在國內名氣不高,即便觀感驚艷,但依舊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而真正讓大家對「全面屏」有感知的是小米。
2016年小米 MIX 橫空出世,采用了6.44寸屏幕,做到了三面無邊框,屏占比更是高達84%。
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波瀾,追求更高的屏占比也開始成為手機行業共同努力的目標,「全面屏」這個詞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隨后我們也看見了手機的邊框越做越窄,整機的屏占比越來越高。
2. 全面屏的新形態
為了進一步提高屏占比,隱藏前置攝像頭成為手機廠商的突破口。
所以就有了大家后面看到的 OPPO Find X 、vivo NEX 的升降式攝像頭、小米 MIX3、聯想 Z5 Pro 的滑蓋式攝像頭。
但是,綠豆要說但是了。
雖然屏占比高了,視覺效果好了,但無論是彈出式攝像頭還是滑蓋式攝像頭,都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由于機械式結構的加入,這些手機既不能做到足夠長的使用壽命,也無法實現機身的防塵防水。
從最直觀的體驗感知來說,這類手機要比普通手機要更厚重一些。
別說了,綠豆的「麒麟臂」就是這么練出來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屏幕也出現了新的形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挖鼻孔」。
哦不,是那個「挖孔屏」。[狗頭]
2018 年三星推出了行業首款「挖孔屏」的手機—Galaxy A8s,而挖孔屏的出現,讓全面屏得到了更好的詮釋,并且讓這種設計延續至今。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在熄屏狀態下實現了「正面幾乎都是屏幕」的感官特效。
在亮屏后這個小孔的位置也不算特別醒目,在優化過的 UI 界面的幫助下可以帶來更完美的沉浸感。
在經歷了全面屏、劉海屏、挖孔屏等多種形態之后,屏下攝像似乎將成為提升屏占比的最終手段,而各大廠商也發現了屏下攝像這串「財富密碼」。
3. “真·全面屏”的出現
去年推出的中興 Axon 20 是首臺采用屏下攝像頭技術的手機,初次見面時那叫一個驚艷~
屏下攝像頭技術的出現,可以讓「真·全面屏」手機無需改變現有形態,徹底擺脫復雜機械結構的束縛,不會增加機身重量影響續航。
然而與傳統的攝像頭有所不同的是,屏下攝像頭對于光學以及屏幕的要求十分地苛刻。
過去也有很多廠商都推出了屏下攝像頭的概念機,然而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直到小米 MIX4 的亮相,大家才意識到真正的全面屏時代要來了。
小米 MIX4 首創微鉆石屏幕排列,在不影響自拍體驗的情況下實現了前置攝像頭的屏下設計。
極大程度上地解決了 CUP 區域的紗窗效應和馬賽克現實問題,讓機身正面的屏幕顯示既完整,不特別注意的話,幾乎看不出來前攝的位置。
盡管前置攝像被「完美隱藏」,但目前的技術仍然無法讓顯示與攝像變得兩全其美。
雖然這顆前攝達到了2000萬像素,但拍照時自帶的「霧化效果」依舊很難避免。
畢竟,「被遮擋」是屏下攝像頭「天然存在」的物理問題。
當手機進入全面屏時代后,這顆不起眼的前置攝像頭又成了各手機廠商「技術突破口」。
而這場由“全面屏”引起的內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對于目前已有的全面屏手機,你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