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家長。
學會欣賞孩子的不完美,認可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付出,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作者丨葡萄媽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杭州一個10歲的男孩,被父母逼到癔癥發作。
男孩上四年級,平時成績是班里數一數二的,妥妥地“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這個優秀的完美學霸,卻是被父母用無數的責罵和壓力打造出來的。
只要考試沒考第一,等待他的就是爸爸鋪天蓋地的批評責罵。
考試考了99.5分,父母也不滿意,還罵他:
“怎么才99.5分,還有0.5分被你吃了嗎?”
父母長期的完美要求,落在孩子身上就是無盡的壓力,終于有一天壓垮了他。
去年底,媽媽正輔導孩子的時候,孩子突然渾身抽搐,倒地,幾分鐘后才恢復正常。
自那以后,孩子倒地抽搐的情況頻頻發生,一天最高發作幾十次。
后來父母帶孩子去看醫生,被診斷為分離(轉換)性障礙。
孩子一聽到看書、寫字、拿筆等字眼都會情緒崩潰,連醫生給他做人格測試都痛哭不已,因為他害怕自己又要寫作業。
更讓人窒息的是,孩子剛住院的時候,媽媽還會時不時抽查孩子背誦乘法表。
爸爸更是希望孩子接受治療以后能夠立即康復,繼續學習。
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連醫院的醫護人員都覺得過于沉重。
記得周國平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
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父母追求的“完美”,不斷逼迫孩子做到最好,卻忘了每個孩子的承受力,都有極限。
苛求完美,是對孩子最沉重的枷鎖。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
就是追求完美
俞敏洪在《半月談》的教育公益大講堂上說過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個孩子,高考考了638分,在當年的高考大軍里,已經是非常高的分數的。
雖然考不上北大,但是依然有大把的985院校可以選擇。
但是他的父母,看到孩子和北大失之交臂,就不停地指責他:
“你看我平時就讓你小心點,讓你細心點,告訴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這么一輩子的機會,進北大的機會就失去了!”
“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完了,你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句句戳心。
父母只看到自己的失望和不甘,卻忽略了這種否定和指責,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不到一個星期,這個孩子就得了精神分裂。
學習的壓力沒有把他打垮,反倒是父母的指責,讓他徹底崩潰。
孩子真的盡力了,他們小心翼翼地捧著真心,希望父母能看到他的努力和認真。
然而,父母只看到了失敗的結果,卻看不到那個已經滿身傷痕、疲憊不堪的孩子。
朋友還跟我說過一個讓人痛心的故事。
他鄰居家的兒子,成績優秀,一直都是年級前十。
但他的父母還是不滿意,希望孩子能考年級前三。
所以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兒子看到爸爸媽媽這么辛苦,也很懂事。
在學校上課認真聽,補習班也一個不落,風雨無阻。
可無論孩子再怎么努力,都沒能考進年級前三。
看到兒子這么不爭氣,媽媽開始罵他:
“你就是個扶不上墻的廢物,白白浪費我這么多錢!”
“你腦子是有什么問題嗎?給你砸了這么多錢都考不過別人。”
偶爾考得不好,爸爸還會給他一頓毒打,讓他長記性。
本來一個陽光愛笑的大男孩,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整個人非常陰沉。
漸漸地,他開始變得暴力、兇殘。
只要他在家里挨了罵、挨了打,他就找外面的流浪狗、流浪貓出氣,從毆打到虐殺,一次比一次暴力。
而孩子荒誕行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孩子比誰都渴望自己變得更優秀,因為他們十分渴求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周圍人的夸獎。
可很多父母卻只顧將孩子強塞進完美的模型里,強行切割掉和完美不符合的一切。
白巖松曾說過:
“毀掉一個人的最好方式,是讓他追求完美。”
對孩子過于苛刻,相當于把他推向萬丈深淵。
“完美”孩子的背后,是深深的壓抑
幾年前,發生過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當時剛高考完,學生們都在計劃自己的暑假怎么過的時候,有一個叫小斯的男孩卻自殺了。
他借同學的手機,在QQ空間設置了定時發送的說說。
在6月10日,突然失蹤,直到6月13日,河邊一名造船工人看到了一具尸體,大家才知道他真的自殺了。
在小斯的遺書里,他說:
“考98分都被(爸爸)罵,吃飯打隔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他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
他第一次月考的時候,考了全校第73名。
他打電話告訴媽媽這個成績,本以為會得到一句夸獎,但媽媽卻不屑地表示,才73名。
他又委屈,又生氣。
學校競爭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年級前600,爸爸媽媽都高興得給孩子獎勵,只有他,永遠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他故意不學習,故意考差點,只希望他們能問問他怎么了。
結果爸爸第一句話就是:
“你是不是不想讀了?我給你轉到其他學校去,莫浪費老子的錢。”
這些負能量日積月累,成了孩子內心最深的痛楚。
在遺書最后,他寫了這樣一句憤怒而絕望的話:
“我的尸體,不用埋了,要么燒了,要么扔了,別把我拿回去。”
那個家,他再也不想回去了。
爸爸媽媽,他也不想要了。
在網上還看到一件事。
男孩小聰,十七八歲,考上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最后卻服用過量的安眠藥自殺了。
這些安眠藥,是他高三的時候就存下來的。
當時因為學習壓力太大,經常失眠,所以找醫生開了藥。
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希望他能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考個好大學,為此剝奪了他除了學習以外的一切娛樂活動。
就連彈鋼琴,也變成玩物喪志。
一直以來,他都帶著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從小學走到高三。
到高三的時候,父母更是極度關注他的成績變動。
父母的過度緊張,讓他倍感壓力。
最后雖然考上了985,讀了一個有前途又有面子的專業,但是他一直不開心,最終選擇了自殺。
孩子心里的絕望,從來都是聚沙成塔。
《巴黎圣母院》里有一句話: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水了,即使大海從她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她增添一滴水了。”
沒有一個孩子從第一次被罵的時候就失去活著的盼頭。
他們是在長期的不被理解、不被看見、不被傾聽的孤立無援下,才覺得人生漸漸失去意義的。
凡事過猶不及,孩子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
父母眼里看見孩子,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生存的意義。
看見,才是教育的開始
《媽媽的悔過書》一書,寫了一個真實故事。
韓國有一個媽媽,一直想把自己的一雙兒女培養成人人艷羨的學霸,為此,對孩子的要求十分苛刻。
兒子喜歡打鼓,她卻說:
“有時間學打鼓,還不如多去上一個補習班。”
兒子考了全校第一,開開心心拿著成績單回家,她只會皺著眉頭責怪:
“語文是進步了,可是數學怎么退步了呢?
你知道你的補習班有多貴嗎?
你這樣的成績在名校里,根本連中間的名次都排不上。”
女兒讀一年級的時候,因為經常肚子疼、嘔吐,去看醫生后,醫生說孩子得了神經性胃炎和腸炎。
媽媽不僅不相信,還嘲諷女兒:
“你就是在裝病吧!什么神經性胃炎,不想去學校硬要裝病吧?”
媽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排名,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視而不見,這把兩個孩子的心都傷透了。
最后,兒子把媽媽逼到墻角,讓媽媽簽下了休學申請,女兒崩潰躲在房間自殘。
后來,兩個孩子都退學了,整日躲在房間里,性情也變得冷若冰霜。
媽媽生病了,兩個孩子都冷笑著說她作秀。
媽媽出車禍了,孩子只打電話通知爸爸,一次也沒去醫院探望。
媽媽后悔了,但是孩子卻已經把媽媽當成仇人,對她只有無限的恨意。
孩子,一步步走向完美,也在一點點把心掏空。
后來,她開始學著改變。
她不再逼孩子上學,不再逼孩子考第一,而是問孩子:
“你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嗎?就算是不念書,不上大學也可以。”
女兒剛開始根本不想理媽媽,但是反復確認媽媽不會罵她以后,她告訴媽媽:自己想做糕點烘焙。
這個答案媽媽不喜歡,但是媽媽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女兒去學烘焙制作,主動把女兒做的糕點分享給身邊的人。
雖然女兒后來也沒有真的去讀烘焙,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女兒主動返回學校讀書,最后去外國讀了心理學。
兒子同樣也解開了和媽媽的死結,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藝術大學,畢業以后又開始攻讀哲學系的研究生。
雖然兩個孩子并沒有如她所愿讀名校,也沒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們都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認真地活著。
作為媽媽,她覺得無比感激。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孩子盡可能地優秀。
但這只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積極的期望,是一個溫和的引導,而不是必須。
接納孩子,看見孩子,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的養分。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
“先滿足人的教育,再滿足優秀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優秀是一個抽象概念,是父母對孩子的期盼,但她終究不能用來評判一個活生生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不是優秀,而是站在我們眼前的孩子。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允許孩子有瑕疵,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有時候,我們學會退一步,孩子反而會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