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犯罪嫌疑人吳亦凡涉嫌強奸批捕,“飯圈文化”竭澤而漁不正之風,8月16日,澳淶塢旗下多個影視行業協會與首屆金萱獎部分獲獎者聯合發出《有關“飯圈文化”,我們的一些倡議》。
倡議書中,呼吁整治畸形“飯圈文化”,抵制劣跡名人,拒絕流量造假,回歸作品至上聲音猶如黃中大鋁,讓人把思考再次投向了已成為娛樂業毒瘤的“飯圈文化”。
從央媽、人民日報、新華社狂風暴雨點名批判到澳淶塢言辭懇切呼吁,不難看出,流量至上的飯圈,已成為一些不良藝人與資本飯碗,給青少年良性價值觀形成帶來極大挑戰,使更多人意識到——飯圈不死,娛樂業將“魯難”不己。
不良資本與機構操控性下,“飯圈”越來越產業化:控評、屠版、互撕、倒牛奶、劫獄頂流……方法簡單,無窮無盡,一副不頂流不“飯圈”的猖獗。
流量造假,劣作弄潮,不僅破壞了商業誠信,也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使精神副產品變得渾濁不堪,凈網凈圈迫在眉睫,需要更多如澳淶塢般倡導與踐行者。
任何反思都是為亡羊補牢。如澳淶塢倡議中所言:
“淡化數據至上,用好的作品贏得掌聲,而非用造假換來喝彩,做品質文化守護者。”
倡議書呼吁內容,激濁揚清,是藝界人良心和社會責任感,也是對無底線割韭菜者的抵制,玉壺冰心,難能可貴。
從精神層面比對性思考,到對不良藝人社會性拒絕,澳淶塢以吃螃蟹姿態燃起星火,相信會得到業界積極響應,天下苦圈己久。
“德之不存,行之不遠”。讓市場回歸質本位,主流文化成為健康向上社會標,是澳淶塢倡議書樸素價值。正本清源呼吁下,究竟什么是“飯圈”?又是以怎樣行為表現存在?
從嚴格意義上講,“飯圈文化”稱不上一種文化,飯圈是粉圈fans野蠻生長副產品,屬于一些資本逐利出軌者,用偶像營銷方式,圈粉、控評、制造虛假繁榮,收割非理性韭菜。
如2016年某電影,多位流量名人出演,但由于作品質量過于單薄,網友吐槽不斷,最后豆瓣評分跌至3.0,票房收入沖上3.8億,很明顯飯圈杰作。
指令式打榜消費,讓青少年盲從而狂熱。話術操控:
“人手必須20個微x號,打榜兩小時轉贊評,讓哥哥上熱門”
“幾杯奶茶q都不愿意出,也配說喜歡x姐姐?”
“只出工不出q,不是想白嫖是什么?退圈吧”
極具煽動性噱頭,讓青少粉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更有能力將偶像推至頂流,惡性營銷特征十足。
娛樂屬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力量,弘揚正能量,構建健康向上價值體系是娛樂產業責任與義務。當資本與流量效益大過社會效益,飯圈成為飯碗,對文化來說是種災難,將折斷行業脊梁。
做清朗環境嘹望者,守護者,公眾人物應擔負起更多典范價值傳播,讓藝術從哪里來回哪里去,流量理性化,堅固演員人設,下架非法小程序,排查網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關注是一種態度,激濁前提是揚清,也希望有更多人響應澳淶塢倡議,不為呼吁而呼吁,只為營造健康有序娛樂生態環境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