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了兩只獅子幼崽的凍尸。其中一具被命名為斯巴達的雄性幼崽,可能還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完整的冰河世紀動物遺體,經測定年代距今已有2.8萬年。另一具名叫“鮑里斯”的凍尸受到的破壞要略微大一些,距今有4.3萬年之久。兩具凍尸發現的地方相距僅15米。
為什么西伯利亞會出現獅子幼崽?
我們知道,現代獅子只生活在非洲和西南亞,那為什么西伯利亞會出現獅子幼崽凍尸呢?
事實上,這兩只獅崽凍尸都屬于獅子家族中的洞獅,這是一種曾經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史前獅類,在阿拉斯加也曾經發現過她們的化石。
在冰河世紀的時候,西伯利亞正屬于洞獅的地盤。科學家發現,兩只小獅子身上均沒有外傷,排除了被其他動物殺死,其死亡原因可能是凍土層的洞穴坍塌所致,其中一只小獅子看起來好像正在熟睡。西伯利亞氣候寒冷,就像是個天然的大冰箱,幼獅死亡后不久即被凍住,這是她們遺體沒有腐爛、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
洞獅體型巨大,按照科學家從化石所推斷的體型來看,她們最大能夠達到令人驚嘆的450kg以上!甚至還能沖擊史上最大貓科動物的寶座。
這些冰河世紀的獅子跟我們今天的獅子,在外形上還是有一些區別,她們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成年后的雄性洞獅缺少跟現代雄獅一樣的鬃毛,因此洞獅也常常被稱呼為無鬃獅類。
在冰河世紀,無鬃獅和有鬃獅共存,洞獅雄踞歐洲、北亞、阿拉斯加,洞獅的“姐妹”——擬獅則稱霸美洲,而現代有鬃獅的先輩在非洲和西南亞稱雄。當時的獅子是世界霸主。
洞獅和西伯利亞虎是什么關系?
我國的東北地區,在冰河世紀也曾有過洞獅的生存。說到東北和西伯利亞,大家肯定還會想起另一種大型貓科動物,那就是西伯利亞虎即東北虎。那么,洞獅和西伯利亞虎是否相遇過呢?有沒有發生過互動?
洞獅體型比西伯利亞虎更大,并且更早生活在今我國東北和西伯利亞地區,在西伯利亞的分布也更廣。當時的洞獅在北極冰蓋以南的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都有分布,而今天的老虎只生活在西伯利亞東南角,西伯利亞虎的名字是不恰當的,東北虎是更恰當的名字。
洞獅和老虎所生活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洞獅就像今天的獅子一樣,是一種喜歡生活在開闊草原的物種,而老虎則一直都是森林之王。
曾經在冰河世紀的時候,我國北方還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洞獅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冰河世紀結束以后,氣溫上升,降水量提高,使得草原環境逐漸被森林所取代,洞獅也隨之而滅絕。這時候,老虎就從南方遷徙到了我們今天的東北地區,演化為今天的東北虎。
洞獅的姐妹群——美洲擬獅
洞獅的臉型相比今天的獅子,更加圓寬,這有些像老虎,這導致一些專家曾把洞獅化石錯認成老虎。不過,洞獅的關鍵解剖學特征還是更像現代獅子,而非現代老虎。科學家拿洞獅的樣本跟現代獅做了基因鑒定,顯示洞獅無疑屬于獅類動物。
洞獅等無鬃獅類跟現代獅子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基因檢測發現她們分化于距今47.5萬年前,兩者之間的關系甚至比非洲豹和亞洲豹還要接近!因此,洞獅確實是一種根正苗紅的獅子。
實際上,我國華北地區還曾經發現過另一種土生土長的我國獅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楊氏虎。聽到這可能大家就有疑惑了,為什么她叫虎,卻是獅子呢?這其實就涉及到了一個中文命名習慣問題,在化石剛出土難以鑒定到具體種的情況下,古生物學者習慣把超大的貓科動物統統叫做“虎”,而稍小一號的都叫做“豹”。楊氏虎雖然最初被命名為虎,但后來發現她的解剖結構與獅子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