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
在醫學的江湖里一直傳聞著「十大炎癥指標」的說法。這個說法,出沒在查房的吊打里,出沒在出科考的面試里,出現在教授娓娓道來的教導里,但卻查之不全、搜之不著,仿佛江湖秘籍,神秘久矣。小編輪轉風濕免疫科期間,特意歸納總結江湖中傳聞的十大炎癥指標,陳列如下,供讀者們參閱與批評指導。
急性反應物 APR
在正式列出炎癥指標們之前,需知道炎癥會給機體帶來怎樣的改變。機體出現炎癥時,一些作為「急性期反應物(acute phase reactant, APR)」的血清蛋白濃度會升高,這個現象稱為「急性期反應」。盡管名為急性期反應,但其在慢性和急性炎癥狀態下均可發生,并且可見于多種疾病,包括感染、創傷、梗死、炎癥性關節炎、其他系統性自身免疫性和炎癥性疾病以及多種腫瘤。急性期蛋白是指炎癥狀態時血清濃度升高或降低≥25%的蛋白質。
IL-6是大多數APR的主要誘導因子。與急性期反應相關的其他主要細胞因子包括IL-1β、TNF-α和干擾素γ。這些細胞因子會促進「正相APR」的合成,包括: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對血沉影響很大)、鐵蛋白、補體、降鈣素原、血清淀粉樣蛋白、結合珠蛋白等。這些細胞因子還會抑制白蛋白的合成;白蛋白稱為「負相APR」,因其水平會隨炎癥而下降。
本文介紹的炎癥指標為臨床常規檢測指標,各檢驗中心由于檢驗方法不同而可能導致參考區間不同,以各中心參考范圍為準。
急性期反應
繪圖:呂曉虹
在了解急性期反應之后,我們就可以進入「炎癥指標」的江湖了。
細胞因子類型的炎癥指標
——炎癥江湖的起源
(一)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來源:多種淋巴類和非淋巴類細胞
參考區間:<10 ng/L
IL-6升高見于:
① 多克隆B細胞激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AIDS、SLE、 Reiter 綜合征、硬皮病、酒精性肝硬化、膜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銀屑病;
② 淋巴細胞系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 Kaposi 肉瘤,心臟粘液瘤,宮頸癌等;
③ 其他,如燒傷、急性感染、移植排斥反應。
(二)腫瘤壞死因子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
參考區間:總TNFα<20ng/L(酶免疫測定法),TNFα<5ng/L(生物活性法)
TNFα升高見于:
① 免疫:RA、多發性硬化癥等免疫疾病,及腎移植患者發生腎移植排斥;
② 感染:革蘭陰性桿菌或腦膜炎球菌引起的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休克。病毒性暴發性肝衰竭外周血細胞誘生的TNF活性升高,且與病情程度相關。AIDS患者單核細胞培養上清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
③ 腫瘤:惡性腫瘤。
正相APR炎癥指標
——順風成長的江湖強勢流派
(三)C反應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
來源:肝臟(主要)
參考區間:正常在3 mg/L以下,提示心血管低風險;8 mg/L以上:提示急性炎癥;3-8mg/L之間認為機體仍有小的炎癥反應發生;
CRP升高:
① 監測:部分自身免疫病和自身炎癥性疾病的患者會產生過量的CRP,監測CRP的水平可以了解疾病的活動狀態。
② 急性炎癥:急性心肌梗死、創傷、感染、炎癥、外科手術、癌腫浸潤,升高程度與炎癥狀態相關
③ 假陽性:嚴重脂血、溶血和黃疸樣本可使結果假性升高。
CRP可以反映的疾病
來源: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what-is-the-c-reactive-protein-crp-test-188021
(四)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Fbg)
來源:肝臟(主要)
檢測原理:在受檢血漿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使血漿中的Fbg轉變為纖維蛋白, 通過血漿凝固的速率可計算出血漿Fbg的濃度(Clauss法/凝血酶法)。
參考區間:2.0-4.0g/L
Fbg升高:
生理情況:應激反應、老年人、妊娠晚期。
病理情況: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傳染病、風濕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燒傷、休克、大手術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急性感染、惡性腫瘤以及血栓前狀態等。
注意:Fbg升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急性血栓栓塞的風險升高。
Fbg減低:
肝硬化、重癥肝炎、DIC、原發性先溶亢進癥、噬血細胞綜合征等。
(五)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 SF)
來源:肝臟(主要)
參考區間:RIA:男性15~200μg/L;女性12-150μg/L,小兒低于成人。
SF升高:
① 貯存鐵增加:原發性血色病、輸血依賴等;
② SF合成增加:急慢性炎癥或感染,惡性腫瘤(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肝腫瘤、胰腺癌等)、甲亢;
③ 組織鐵蛋白釋放增加:肝壞死、慢性肝病、脾或骨髓梗死、惡性腫瘤等。
SF降低:
① 貯存鐵減少:缺鐵性貧血、妊娠;
② SF合成減少;
③ 維生素C缺乏。
炎癥狀態下血清鐵蛋白升高來源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7f_fqg7xU
(六)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分類:IgG、IgA、IgM、IgD、IgE
多克隆Ig升高:
大多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產生大量自身抗體,這些自身抗體多為IgG,故血清中IgG升高最明顯,lgM、lgA也可有同步升高。慢性炎癥亦可合并多克隆Ig升高。
單克隆Ig惡性升高:
單克隆蛋白(monoclonal protein, MP) 即M蛋白。此類異常增高的免疫球蛋白多無免疫活性,由其所致的疾病稱為惡性免疫增殖性病,如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惡性淋巴瘤、重鏈病、輕鏈病等。
(七)補體 C3,C4
參考區間:C3:0.785-1.520g/L,C4:0.145~0.360g/L
補體升高:
急性炎癥(如各種感染):炎癥部位釋放的細胞因子(如IL-1、IL-6和TNF)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在此她們可提高補體蛋白的肝臟合成水平;妊娠狀態。
補體降低:
任何與循環免疫復合物或與IgG或IgM類自身抗體有關的疾病。
① 免疫:SLE 、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動期消耗性降低,穩定后可逐步恢復,補體C3、C4是最常用于評價SLE活動狀態的指標;
② 感染:細菌感染,特別是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
③ 其他:大面積燒傷、失血及腎臟疾病、嚴重肝病或營養不良。
(八)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
參考范圍:<0.5 μg/L
PCT升高:
感染:嚴重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以及膿毒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
某些非感染性的急性炎癥。
(九)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
來源:肝臟(主要)
SAA升高:慢性炎癥;
臨床應用不多,略。
負相APR炎癥指標
——被祭天的炮灰
(十)白蛋白(Albumin,Alb)
參考區間:40-55 g/L
Alb降低:
合成減少:肝細胞嚴重損害,非特異的急慢性炎癥;
蛋白攝入不足;
蛋白丟失增多;
蛋白消耗增多;
血液稀釋(妊娠等)
Alb升高:
血液濃縮(嚴重脫水、飲水量不足、休克)
Addison病
間接APR炎癥指標
——受到間接影響的吃瓜群眾
(十一)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檢測原理:ESR指在一定條件下,離體抗凝全血中的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離,即紅細胞沉降速度。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1CHEytZr0
影響因素:Fbg,紅細胞大小、形態、比容,血液黏度,白蛋白濃度,白細胞數量
參考區間: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ESR增快:
生理情況:
12歲以下的兒童或60歲以上的高齡者、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
病理情況:
① 炎癥性疾病:急性細菌性炎癥、風濕熱、結核等。活動期加快,穩定期恢復正常;
② 組織損傷及壞死:外傷、手術、臟器梗死;
③ 惡性腫瘤:增長迅速的或復發轉移時ESR增快明顯;
④ 其他:貧血、膽固醇高、血漿球蛋白高等。
ESR減慢:
臨床意義不大。
炎癥襲來時的全身反應
——血雨腥風,誰能幸免
(十二)血小板(Platelet, PLT)
參考區間:125-350×109/L
PLT降低:
生成障礙、破壞過多、消耗增多、分布異常、假性減少(因為EDTA抗凝劑誘導PLT聚集或巨大血小板存在)
PLT升高:
原發增多:骨髓增殖型腫瘤;
繼發增多:炎癥、急性大失血及溶血后和脾切除術后,PLT反應性輕度增多或呈一過性增多。
(十三)白細胞 WBC及中性粒細胞N
主要見于感染、外傷、大面積燒傷、惡性腫瘤等,不再贅述。
誒,不是說十大炎癥指標?
怎么是十三個?
多出來的,是給你面試時留有的發揮空間~
參考文獻
[1] ANGLIN, Rebecca E.; ROSEBUSH, Patricia I.; MAZUREK, Michael F.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a neuroimmunologic hypothesis. Cmaj, 2010, 182.18: E834-E838.
[2] 尚紅,王蘭蘭.《實驗診斷學》[M]. 八年制第三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3] DAVALOS, Dimitrios; AKASSOGLOU, Katerina. Fibrinogen as a key regulator of inflammation in disease. In: 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Springer-Verlag, 2012. p. 43-62.
[4] Savoia C, Schiffrin EL. Reduc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use of anti-hypertensives.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07;3(6):975-983.
作者:北京協和醫學院 八年制博士生 呂曉虹
審閱: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 劉金晶 主治醫師
編輯:大論是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