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是"日本投降"的七十六周年,但日本首相菅義偉卻自費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玉串料",有點類似我國老百姓到寺廟中供奉的香火錢。
雖然菅義偉沒有親自到場慘敗,但他的這一舉動還是惹怒了我國及其他亞洲鄰國。我國駐日大使館已經提出"嚴正交涉",其他國家和人民也對此十分不滿。
那么,靖國神社里到底供奉的是什么人?為什么無論是日本的政客還是其他公眾人物,一旦參拜,就會引起"軒然大波"?今天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節目,為大家介紹靖國神社的"罪惡"。
盡管這一系列的"主角",是靖國神社里罪大惡極的"戰犯",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靖國神社",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靖國神社,是由明治新政府在1869年設立的"東京招魂社"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新政權和新國家歷史"記憶的場"的合體,在這里,新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得以確認,同時又強化形成了一個新的集體記憶。
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在禁絕基督教之后采用的是佛教國教化制度,佛教與融合了民俗信仰的神社神道并存,對于幕府時代的老百姓來說,作為"征夷大將軍"的幕府將軍要比天皇更為人們所尊崇。
但隨著幕府時代的終結,明治政府決定利用日本本土傳統神道來襯托天皇的政治權威,神社懸掛的長條旗上開始出現"正一位稻荷大明神"的字樣,以諭示天皇的神格地位。
為拉攏民心,明治政府逆轉了神道神社與佛教寺院的宗教地位,新政府中設置神祇官以統轄全國的神社,同時建造新神社以否定德川幕府的宗教價值觀。
從亡靈合祀范圍的限定和設立永久性祭祀為國死難者的初衷來看,靖國神社從設立之初就與其他的祭祀神社不同,因為她被賦予了國家神社的政治地位,而祭祀的對象也是強調在為國獻身者的政治身份上。
靖國神社成為與近代日本民族國家相伴而生的一個特殊宗教設施,成為日本新政權培育國家主義精神的宗教基地,成為塑造所謂 "為國獻身者英靈"的特殊場所。
且在"明治時代以后出生的日本國民,只有在靖國神社里才有機會成為國家祭祀的神靈。作為靖國神社祭祀神靈的唯一條件,是要為天皇陛下戰死。
至于這些人在生前是怎樣的人,根本無關緊要。 '光榮戰死',是成為被國家祭祀的神靈的唯一條件。
看到這兒,我想大家就明白了靖國神社為什么會存在,以及直到今天這里供奉著那么多軍國主義惡棍,卻被許多無知的日本百姓和日本右翼當作英雄。這些都是他們極其扭曲的"歷史觀"造成的。
今天的我們不可能像戰爭年代一樣,開著飛機坦克,到日本本土把靖國神社炸了個稀巴爛,但至少應該做到堅決不去參拜靖國神社。
因為靖國神社根本不存在"觀光旅游"一說,只要進去了就等于參拜,神社門前寫的清清楚楚。
因此無論是曾經身披日本軍國主義旗幟的趙薇,還是進社拍照的張哲瀚,他們被網友罵成什么樣,都是活該。
現在,終于輪到我們真正的主角登場了。此人應該是神社供奉的十四名甲級戰犯里名氣最大的一個,一個試圖通過自殺逃避審判的前日本首相:東條英機。
在一些人的口中,東條英機是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并稱"法西斯三巨頭"。
可東條的人氣跟另外兩位比差距絕對是"天上地下"。墨索里尼在法西斯的思想和理論上,是"創始人",是希特勒的"導師";希特勒治下的德國橫掃歐洲,讓世界為之震動。
可東條英機,跟他們比起來,完全是個"老中二",這里是"老"不是因為他總是中二,是因為他年紀是真的大,當上日本首相的時候已經是1941年,自己也五十七歲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能夠擔任首相,也不是因為他的"治國才能"和"威望",而是因為他的具有"獻身精神"和對天皇的絕對忠誠。
以及日本需要對外擺出一個"趟地雷的傻瓜"(此時日本想要與英美開戰)。
在1941年7月的一次內閣會議上,當時還沒有辭職的時任首相近衛文麿不想跟這幫軍棍玩下去了,他甚至與英美開戰的代價,是日本無法承受的,可又不敢說"不打",更不敢直接說投降。
結果東條這家伙直接站起身來,喊出了"皇國已經沒有退路,陸軍決定奮戰到死"的口號。近衛心想,"你愿意打,那你來,我走了"。
結果,近衛文麿不久后便提出辭職,1941年10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東條英機的"戰犯罪名"徹底坐實了。
東條英機是一個日本軍國主義的積極推行者,是擴大侵華戰爭和發動太平洋侵略戰爭的元兇首惡之一。他參與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挑起戰爭。
1935年,東條英機年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后升任關東軍參謀長。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他作為兵團長率軍侵占我國的承德、張家口和大同等地,屠殺了無數我國百姓。
在戰爭期間,他先后擔任日本陸軍部次官、航空總監、陸軍大臣等職務。東條英機的每一次晉升,都與他在我國大地上立下的"戰功"有關。
1941年,東條英機又出任內閣首相,兼陸軍大臣、內務大臣、軍需大臣和總參謀長等要職。
他上臺后不到兩個月,日本便將戰爭進一步擴大,與英美開戰,挑起了太平洋戰爭,東南亞地區的人民也遭到了日寇的瘋狂掠奪和屠殺。
他沾滿鮮血的雙手和犯下的累累罪行,讓后世的一些學者稱他為"東方的希特勒"(這里只是指他跟希特勒一樣殘暴,不包括智力上的相同)。
他妄圖把我國變成他擴大侵略戰爭的"后方基地",在廣大淪陷區全面強化其法西斯殖民統治的同時,加強對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大掃蕩和擴大占領區。
從1941年到1942年,在東條英機的主張下, 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數次大"掃蕩",光是兵力在千人以上的"掃蕩"就有一百七十多次,總兵力超過了八十萬。
更不用說在大掃蕩期間,日軍采取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給我國的抗日力量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軍在冀東地區制造了潘家峪大屠殺,在水井里、場院里、豬圈里,到處是我國老百姓的尸體,血流成河,堆積如山。
這次屠殺造成了一千多人死亡,八十多人受傷,燒毀房屋一千三百余間。更可怕的是,像潘家峪屠殺這樣的慘案,在大掃蕩期間并不少見!與此同時,日軍還在在淪陷區還制造了無數個白骨累累的"萬人坑"。
僅在東北的雞西、撫順、本溪、丹東、大石橋、遼源等地,就有二十多處。其中,大石橋虎石溝的"萬人坑",從1939——1945年,在此處殉難的我國同胞共有一萬四千多人。
東條英機為了鞏固其侵略戰爭的經濟基礎,推行"以戰養戰"的方針。他打著"促進日華經濟合作"的名義和"大東亞共榮"的招牌,對我國占領區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
1937年以前,日本控制我國東北經濟的主要機構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七七事變后,又建立了"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
"滿鐵"與"滿業"分別成為獨占東北重工業和鐵路交通運輸業的兩大壟斷組織體系。日本其他財團也在東北各地積極投資,擴展勢力,掠奪東北資源。像這樣的"經濟掠奪",隨著戰爭的深入,就如同癌細胞一般不斷擴散。
而到了戰爭后期,日本侵略者在兵員和經濟上越拮據,他們對我國本土的掠奪就越瘋狂,而這種瘋狂,最終都壓在了淪陷區老百姓的頭上,那些青壯年們大多都被拉去當成了"免費勞動力",肆意壓榨,累垮了就直接扔掉,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我國勞工還被運到了日本國內,被迫為日本"服務"。
據統計,截止至1944年,我國有二十二萬人被抓到日本當勞工,其中有很多在去往日本的路上就已經被折磨致死。
如果論犯下的罪行,靖國神社里的其他甲級戰犯與東條相比,其實也不遑多讓。
但東條英機這種能力差、人緣差、人品差,地位高的人,到了戰后審判的時候,必定會被定性成"罪大惡極",被所有人唾罵。
不過沒有人會可憐他,因為他所犯下的罪行,不僅讓他成為了我國人民的仇人,更是人類文明世界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