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加好友送禮物”
“掃碼領取紅包”……
在上網沖浪過程中
看到這類信息
你會心動嗎?
要知道誘人的背后滿是陷阱!
案情回顧
案例一:QQ加好友送禮物?損失了2850元
7月31日晚上,學生丹丹用手機上網時,突然收到一名陌生人添加其微信為好友,又以贈送禮物的名義向其索要了微信收款碼。
丹丹以為是自己運氣好,立馬將收款碼提供給了對方。正當她等待收款的時候,對方發來一張5200的微信轉賬截圖,表示因為丹丹不當操作導致她的的銀行卡凍結了,需要根據對方指導進行操作才能拿到這筆“禮物”!
隨后丹丹在對方的指導下使用家長的微信轉賬15次,共計2850元。直到丹丹父母發現不對勁,隨即報警求助。
案例二:過生日發福利?被騙零花錢……
7月30日,學生小欣跟隨家長來到楓橋派出所報案,講述了自己受騙經過。
原來小欣幾天前被人拉進了一個陌生QQ聊天群,群內有40人左右,期間群主發來消息,表示自己當天過生日,只要私聊她說一句“生日快樂”,就能領取萬元紅包。
好奇的小欣立即聯系了對方,才得知剛剛一輪“福利”已經結束,目前新一輪的福利是:轉賬18.88,即可獲得9999元。可就在小欣轉賬后,對方卻告知小欣需要拿父母手機收取驗證碼才能收取這份9999的紅包,正當猶豫不定時小欣的母親發現了此情況,這才終止了操作。
在此類詐騙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通過社交平臺
發布加好友送禮物、掃碼領取紅包等虛假信息
利用學生防騙意識相對薄弱的情況
誘導其轉賬
警方提醒:
加強監督管理。
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日常監督與管理,在學習之余,引導孩子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興趣愛好或者休閑活動,同時通過教育和引導,提高孩子的防騙意識、防騙能力,不要讓騙子有可乘之機。
保護個人信息。
不要向未成年子女透露自己名下的銀行卡賬號、支付賬戶、密碼等信息。教導孩子要私自使用父母手機進行網絡支付,特別是購買游戲裝備、主播打賞等行為一定要杜絕,確保資金賬戶安全。
進行反詐教育
加強對孩子的反詐騙教育,教育孩子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鏈接、二維碼一律不看、不理、不點,不要理睬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不要貪圖小便宜和輕信中獎、賺外快等廣告,打游戲、追星要適度。對于情況不明的轉賬、匯款要求,堅決不聽、不信、不轉賬。
及時報警救助。
一旦發現被騙,要注意收集相關轉賬記錄、聊天記錄等證據,并第一時間報警。
來源:高新公安微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