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臺風“煙花”之后,江堤上會出現如此多的垃圾,更想不到的是這些垃圾都是平時人們丟進海洋中的。
在濱江森林公園內,潮水褪去之后,江堤上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垃圾主要是各種泡沫,空瓶子以及人類丟棄的各種白色垃圾。原本備受游客喜愛的美麗濱江岸線,一夜之間仿佛成為了垃圾場。
事實上,每當有臺風過境時,海岸線經常會出現垃圾,影響當地人們的正常生活,比如:19年時,15號臺風給日本帶來了約180噸的海洋垃圾,后來的19號臺風帶來的垃圾量更多,垃圾不僅會散發出難聞的味道,給當地的漁業和海洋養殖業也帶來非常嚴重的打擊。
毫無疑問地是,這些海洋垃圾全部都來自于人類,只是隨著臺風的登陸,海洋挾裹著海洋垃圾,將這些又一股腦兒地還給了人類。
海洋垃圾無處不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相關報告顯示,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廢棄塑料被沖入到海洋中。而這些塑料將會隨著洋流擴散到世界各地,有些還會隨著海水運動,漂浮到海底最深處。
馬里亞納大海溝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深海溝,海水之深足以淹沒整個珠穆朗瑪峰。
馬里亞納大海溝是目前人類已知的人類活動最少的地方,也是受人類影響最輕的地方,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凈土之一。然而科學家們乘坐著下潛裝置來到海底時,看到了驚人的一幕,馬里亞納大海溝最深處竟然有塑料袋和糖果包裝紙。深海的海底之中都會發現塑料垃圾的存在,更不要說在淺海之中。
另外,如果你經常上網,你可能看到過海豹或者海獅等被人類廢棄的漁網卡住,隨著她們的慢慢長大,漁網也會越勒越深,威脅對方的生存,甚至不少個體因此而死亡。除此之外還經常有魚兒們被塑料瓶子卡住,難以逃生,最終死亡。
更為重要的是,塑料垃圾將可能會通過食物鏈的方式,進入到人類餐桌,然后富集到人體內,給人體帶來較大的影響。
塑料垃圾的危害
我們知道,塑料垃圾非常難以被降解,她們在自然界中能夠存在上千年的時間。雖然她們不會被降解,但是她們會被海浪以及風力等撕碎成小碎片,甚至是肉眼看不到的塑料顆粒。這些塑料顆粒將可能會被魚類啃食,然后富集在魚類體內。
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曾經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樣品。令人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的深海生物體內,竟然檢測出了微塑料顆粒。
國外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解剖,解剖對象是小海龜,結果他們從9只不到3周大的玳瑁海龜中發現了微塑料,其中一只體長只有9厘米的小海龜,胃腸道內含有42塊塑料顆粒。
另一方面,我國曾經在南極海域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要知道的是南極周圍并沒有人類長期生存,受人類影響較小,在這里都能發現微塑料,意味著海洋污染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嚴重。
更為嚴重的是,魚類體內富集的微塑料,將會通過食物鏈的方式富集到人類身上。
奧地利科學家做了一項實驗,觀察人類每天會通過食物和飲料能吃進去多少微塑料。結果發現,參與實驗的8名實驗者,在腸道內都被檢測出了微塑料,不僅如此,每個人的體內都含有9種不同的塑料顆粒。
根據研究表明,這8名實驗者都吃過用塑料包裝的食品,以及喝過瓶裝水,其中 6個人還吃過魚。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環境科學家艾伯特·科爾曼斯報告稱:我們每年可能攝入的微塑料,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量。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沒有直接吃塑料,但微塑料已經入侵到了人體,而這些微塑料還可能會卡在人體不同器官內,雖然暫時沒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對人體會產生直接危害,但其潛在影響仍然不容小視。
為了減少海洋微塑料,我國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我國是最早實行“限塑令”的國家之一,同時也在攔截垃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正因為如此,我國渤海、黃海、南海海域4個監測斷面表層水體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與全球已發表的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處于中低水平。
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就可以放松,因為塑料具有累積效應,再加上垃圾會隨著洋流到處飄蕩,我們仍不能放松對海洋垃圾的監控和管理。身為普通人,我們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減少使用塑料制品,以及不隨手亂扔垃圾就是我們對海洋生物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