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但隨著限塑令的頒發,越來越多的商家、廠家將塑料制品改為木制品,例如:吸管、購物袋、一次性餐具等。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塑料制品在逐漸被淘汰呢,其實,這和塑料本身的特性有關系。
塑料,是以單體為原料,通過加聚或縮聚反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抗形變的能力介于纖維和橡膠中間,是由合成樹脂、填料、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添加劑組成。
塑料其實也分為很多種類的,具體如圖。
而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有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等。
塑料制品有很多優點,例如:抗腐蝕性強;不與酸、堿反應;且造價低;耐用;防水;質量較輕;可被塑成各種形狀;絕緣;可以制備燃料油和燃料氣。
雖然優點很多,但缺點也不少,例如:回收分類困難;易燃燒且產生有毒氣體;由石油提煉,耗費有限資源;容易老化,且埋于地下需幾百年才能腐爛。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無法自然降解,也就導致現在很多動物死于塑料之手,比如海鷗、烏龜、海豚等動物,在誤食塑料后,因消化不良而痛苦的死去。
有很多海邊、湖邊,在遠處看似漂亮無比,實則飄滿了各種各樣的塑料垃圾,形成了所謂的“白色污染”。
由于越來越多的塑料被使用后丟棄,國家則頒布了“限塑令”,使用環保材料替代塑料產品,同時國家也在研究能夠快速降解塑料的辦法。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面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該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后發育成成蟲,
其所嚙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污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研究團隊給出了黃粉幼蟲嚙食降解聚苯乙烯機理:第一步,泡沫塑料首先被黃粉幼蟲嚼噬成細小碎片并攝入腸道中;
第二步,嚼噬作用增加了聚苯乙烯泡沫與微生物和胞外酶的接觸面積,所攝食的碎片在腸道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進一步解聚成小分子產物;
第三步,這些小分子產物在多種酶菌和黃粉幼蟲自身酶的作用下,進一步降解并同化形成幼蟲自身組織;
第四步殘留的泡沫碎片與部分降解中間產物,混合部分腸道微生物,以蟲糞的形態排泄出體內,在蟲糞中泡沫塑料可能還會進一步繼續降解。
隨著科技的發展,塑料在以后的某天中,能夠真正地被完全降解,徹底清除“白色污染”,還動物們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還人類一個綠色、漂亮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