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你在哪里?》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今年新加的一篇文章,是第一單元詩歌鑒賞中的第二篇。但是她并不是一篇新課文,因為她曾經出現在2000前的人教練語文課本中。2000年以后也一直在蘇教版等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時至她又重新回到人教社部編版教材中。
1976年1月8日是個舉國悲痛的日子,因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正是在這一天離世,享年78歲。1月10日開始,中外各界人士都以各種方式沉痛吊唁周恩來。11日下午,北京的天安門東和長安街兩旁匯集了百萬人民群眾,在冷冽的寒風中,人們在痛哭聲中送別周恩來,他的遺體將被送往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所以導入詩歌的時候,我是用一篇《十里長街送總理》來進行的。《周總理,你在哪里?》是柯巖創作于周恩來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的詩歌。寫作此詩時,“四人幫”被粉碎不久,全國各族人民開展各種悼念活動,傾訴哀思與懷念,一時間出現了不少悼念周恩來的佳作,這首詩就是其中優秀的一首。
詩歌教學貴在朗誦,反復的聽讀,跟讀,大聲朗誦要貫穿在課堂的始終。本篇詩歌的教學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的:
一、尋找線索,梳理層次。
1、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深情悲痛,崇敬懷念的,所以要用低沉緩慢,寄托哀思的語調來完成朗讀。
2、這首詩的構思是“呼喚”--“尋找”--“回答”,全詩的“詩眼”是“想念”。
3、全詩的感情線索是:
感情的開端--“你在哪里”
感情的發展--“他剛離去”
感情的回蕩--“找遍整個世界”
感情的迸發--“就在這里”
感情的升華--“在人民心里”
據此,梳理詩歌的層次。
第一部分(第1節)直抒胸臆,
第二部分(2~7節)通過六幅畫面的描繪,追蹤周總理的腳步;
第三部分(8~9節)升華詩歌主題。
二、精讀詩歌,體悟情感。
這部分講解的時候要注意朗讀指導及修辭手法的重點講解和應用。
(一)精讀第一部分
1、第一節詩歌的重音是“我們的”“好”“哪里”“想念”;
2、“我們的”在這里,點名總理與人民的血肉親情;“好”字是人民崇敬和懷念總理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對總理業績的追憶。“你的”與“我們的”相呼應,使本節詩歌結構完整。
3、本節使用的修辭主要有“呼告”和“反復”。
(二)精讀第二部分
重點描繪六幅畫面:①周總理革命長征不停息的畫面②周總理和農民辛勤勞動的畫面③周總理和伐木工人在一起的畫面④周總理和邊防戰士在一起的畫面⑤周總理足跡踏遍大地的畫面⑥周總理日理萬機的畫面。
1、第2~5節,寫了哪些自然地域去尋找周總理?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高山”象征周總理高風亮節,“大地”象征周總理胸懷博大,“森林”象征周總理平易近人,“大海”象征周總理對祖國,對人民情深似海。
所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和反復,可讓學生尋找并體會表達作用和效果。
2、第6節與第2~5節的關系:“整個世界”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包括之前四個地方,所以第6節是對第2~5節的小結。
“足跡”既指周總理的行蹤又指周總理的功業。
“深深”指周總理功業巨大,他的光輝業績永世長存,不可磨滅。
3、第7節中寫“中南海”“政治局”的作用:
突出總理既是人民中的一員,又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和國家解除的領袖,使總理的身份更全面。
(三)精讀第三部分。
1、第8節反復部分的表達效果:
“在這里”與前文“在哪里”相呼應,連續反復五次,強調人民找到總理后的喜悅之情,表示雖死猶生,與江河大地同在。
“在一起”反復四次,強調周總理與人民血脈相連,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2、第9節中“太陽升起的地方”表示周總理的形象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永遠居住在人民心里”表示周總理在人民心中樹立了一座豐碑,將永遠駐立在人民心里。
3、朗讀時要注意四個“想念你”要讀得深沉一些;后面的“……”表示傳的很遠,因此語氣要舒緩。
三、朗讀指導,讀出深情。
課文內容講述完畢之后,再次進行朗讀,指導并查看學生的理解情況,嘗試背誦。
我們的周總理,被作家梁衡稱為“六無”--“死后無灰,生而無后,官而不顯,黨而無私,勞而無怨,死不留言”。他沒有子女,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都熱愛他;他沒有存款,卻擁有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他離開人間,連骨灰都灑向了他深愛的祖國大地,讓我們共同懷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