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發文人來到洛龍區英才社區河洛文化村王慶仁的家,看到一張張匯款單、捐款憑證和受助者寄來的感謝卡,這背后是一個個有愛的故事。
66歲的王慶仁在澗西區廣州市場經營一家文印店。從1994年開始,他捐資助學、扶危濟困、支持市政工程建設,目前通過捐款憑證可查詢到的受助對象有千余人,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
“我是唱著學習雷鋒的歌,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的,雷鋒是我的偶像。”王慶仁說,小時候家里窮,大人很少給他買書,但一本名為《雷鋒》的連環畫他一直珍藏著,從那時起,雷鋒精神就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
1998年,在媒體上了解到“春蕾計劃”——幫助失學兒童,王慶仁和愛人想資助貧困學生王麗(化名)。
“當時家里生意遇到了困難,但想到孩子上學是一輩子的事兒,我和愛人坐不住了。”王慶仁說,他們立刻聯系受助人,不僅資助王麗完成了三年學業,還讓王麗的姐姐到店工作。從此,兩家人親如一家。
逢年年節,王麗兩姐妹總來看望王慶仁一家人。“端午節,兩姐妹親手包了粽子送過來,說家鄉變化很大,她們也開始資助學生”。他說,很欣慰看到她們姐倆幫助他人,因為愛在傳遞是他最想看到的。
王慶仁的手機里,保存著不少求助類信息截圖。“有些節目一閃而過,求助信息無法一一記住,我就先拍照記下來,之后再向公布的賬號匯款。”王慶仁說,報紙、廣播和網絡類求助新聞都是他關注的重點,“哪里有孩子需要幫助,我就會捐款到哪里”: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臨溪鎮小學,1000元;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多巴鎮黑嘴爾小學,1000元;向廣西慈善機構匯款2700元購買300本《新華字典》,送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王慶仁和愛人設立了愛心專項基金,每月從生活費里留出來1000元,把錢捐給我國扶貧基金會,通過平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經常去郵局匯款,工作人員都認識他,大家都說他是活雷鋒。”王慶仁的愛人說,堅持公益事業近30年,王慶仁夫婦不知道幫助了多少人,他的“奉獻精神”卻影響著身邊人。
“小時候,我們總是不理解父母的做法,他們平時常吃儉用,卻把省下來的錢給別人。”王守仁的大兒子告訴發文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耳濡目染父母生活中的善良行為,也跟隨父母腳步,把愛不斷傳承。今年,河南遇到特大暴雨,兩個兒子紛紛捐款。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王守仁家的墻上掛著這樣一幅字,他說,這是他的人生信條,更是這個普通家庭的家風。這一家人用行動感染著身邊人,傳承著“雷鋒精神”。
(洛報融媒發文人 賈臻 通訊員 陳昕 謝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