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大數據時代之下,無論是制造生產、企業管理還是行為培養,均離不開大數據分析。我們將海量數據進行采集、清洗、存儲、挖掘、分析和可視化等流水線處理,賦予數據更加具象的外在體現,發揮最大限度效用。
在科學儀器行業中,一個簡單的售后工單,背后實則蘊藏著龐大的數據價值——借由工單數據反饋,圍繞產品數據和服務數據的針對性分析可準確、全面把握客戶對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及潛在需求,基于真實反映而優化的售后策略更能得到客戶的認可和持續發展。儀器廠商需重視并加快數據可視化速度,實現與售后管理的有機融合,提升客戶效益及市場競爭力。
那么一般情況下采集哪些數據,從哪個維度統計儀器的售后工單數據呢?接下來簡單聊一聊。
整體概況
通常會對儀器全部售后工單進行一個匯總統計,簡要總結一段時間內處理的所有工單總量、客戶數、報修儀器類型以及售后處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如完工率、平均用時等),使管理人員對部門工作品質有個大致的了解。
儀器狀態
拋開“人”的視角,站在“儀器”維度可視化工單數據體現出的儀器態勢,如哪類儀器哪個型號故障頻繁,哪個地區經常報修,哪個地區的儀器正發生故障,每月儀器故障率趨勢等。
隨著儀器銷售量的增多,工單數據采集更多、更全,可視化出來的信息更具統計學意義和指向性,輸出的結果一在研發上有助于推進儀器創新且連續不斷地創新,得到客戶的認可;二在銷售上有助于開發潛力區域,獲得更多精準客戶。
工單效率
單純的工單數據積累并不會給儀器廠商帶來任何效益,我們需采用適當的統計工具加工這些大數據,將隱藏在工單數據中的信息加以挖掘和利用,并以適當的圖表可視化,直觀看到全國各地當月工單完成率、完工用時等,才能針對性優化升級售后服務。
來源:儀速安-17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