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電產業全面邁入新的發展周期,對于產業的所有從業者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找適應新周期的經營手段和策略。但,并不是簡單的推高賣精,而是迎合用戶的需求變化。
常偉||撰稿
進入2021年以來,家電產業“量跌額漲”的競爭局面,已經成為不少品類的常態。
特別是在彩電市場,上半年的銷量下跌超出2位數,但銷售額增長卻高達2位數,這種量額之差讓很多彩電企業意識到:征戰彩電消費市場,必須要通過一系列的中高端結構性新品、精品來持續搶利潤,而不能只是低價、降價、讓利來搶銷量了。因為,出貨量一直處在下滑通道中,如何通過一定規模銷量的利潤最大化,實現銷售額的增長?只能在企業的產品銷量結構中,提升利潤型產品。比如,小米都開始主打OLED電視了,雖然結果如何還需要時間檢驗,但至少說明一點,曾經低價為特色的小米電視,也開始要推高端產品OLED電視了。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空調、冰箱,以及洗衣機等多個家電品類上。這兩年來,空調市場的出貨量雖然一路下跌,但一線市場的熱門并不少,競爭激烈程度也不弱。一是,空調的多品牌化經營開始初具規模和市場效應,無論是美的旗下的華凌,還是海爾旗下的統帥都,都已成為“一方諸侯”。這也直接帶動奧克斯推出華蒜子品牌,格力早在去年就傳出要大松品牌的空調;二是,空調的高端化爭奪愈發激烈,在松下、大金、三菱電機紛紛于高端市場走弱之際,海爾的卡薩帝,以及格力,還有美的COLMO都在全面加碼高端,并試圖借助包括家用中央空調、空氣解決方案等產品,重新做大高端空調市場。
不過相對于空調、彩電,現階段更多還是單一產品的“單打獨斗”,從過去追求單一的價格驅動規??焖贁U張,到如今通過產品結構的高端化、利潤化調整搶額,除了需要產品的創造性突破,還需要有強大的品牌力、營銷力、渠道力等。洗衣機產業的調結構,從追求數量化發展向質量化經營轉型,則要輕松很多。一方面,過去的洗衣機產品之外,還出現包括干衣機、洗鞋機、護衣機等一系列新品類,實現多產品結構的組合式銷售,拉動整個產業的量增利漲;另一方面,家庭洗護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持續升級,特別是洗烘一體讓衣服晾曬不再受到空間和天氣的約束,隨時就能解決。最終這也讓洗衣機產業獲得了新的消費增長空間。
可以看到,面對家電產業已經步入的“量跌額漲”新周期,當很多家電廠商還在糾結于是“量先還是額先”,以及如何平衡“銷量與銷額”的關系時,一些廠商已經率先感受到市場、消費等一系列變化,不再糾結于規模還是利潤重要,而是加速在一線市場上“基于現有規模和出貨量之下的產品結構優化”。簡單來說,不少企業已經不再強制要求推動全年銷量目標的增長,而是基于一定銷量規?;A下,全面提升中高端產品、高利潤型產品的出貨比重,推動整體營收的增長。
這也在倒逼所有的家電廠商們,站在“量跌額漲”新周期起點上,必須通過經營策略、經營手段變革,保證一定規模出貨量基礎上“更多利潤型產品、高單價型產品”銷售比重,而不是繼續通過低價格手段賣特價機沖量沖規模。這就需要家電廠商必須要探索一條條新的,適合中高端產品、高利潤型產品的手段。
第一步,肯定是去低價格。轉型中高端產品的推廣,如果還是通過降價促銷的手段,來賣高端產品。這就是在高端產品上再次上演低價戰,最終還是會將企業和商家帶入低價的泥潭之中。所以,先拋棄“價格競爭”的思路,是轉型的第一步。
第二步,不能只是體驗化。好產品要體驗,特別是中高端的套系化產品,更需要用戶慢慢品味和體驗。但不是大家都搞場景化的產品體驗,就能推動高端精品的銷售占比提升。每個廠商還是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體驗和場景只是標配,在這一基礎之上,還需要個性化的策略和手段。比如跨界的營銷,以及高品生活方式的嵌入。
第三,必須要堅定方向。任何轉型都不能搞來回折騰術,更不要害怕一時的市場經營策略用戶反應冷淡、市場效果不好。而是要在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下,不斷推動好產品面向不同圈層用戶的促銷活動落地生根,真正要將看似簡單的工作重復做、持續做、不斷做,才能讓用戶實現從生活方式到生活理念的穩步升級,而不能只滿足于一時的產品銷量和出貨。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