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出了小毛病,維修可是大問題。據北京晚報報道,市民李女士因家中空調不制冷,喊維修工上門服務,因為加氟及更換零件被開價1850元;同樣需要維修空調的潘先生,因為擔心官方售后維修費用高,在網上找人維修,結果發現根本看不到收費明細;彭女士家熱水器故障,打了官方客服電話,師傅上門修理后收了混水開關、防爆閥、電源線等各項費用,客服對此解釋為“師傅說多少就是多少” ……
漫天加價、小病大修、虛假維修,這些都是家電維修行業的老毛病了。據北京12345熱線統計,今年6月以來,對于空調、洗衣機等家電上門維修“購買服務與承諾不符”的反映超過700起,足見市民對于行業種種亂象的不滿。因為多半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技術摸不著門、價目沒有概念,一些維修工便巧立名目,胡亂收費;個別維修公司還會讓前方維修和后方客服合伙“演戲”,忽悠客戶。對此,大部分消費者都選擇忍氣吞聲,多花點錢圖個早點修完,即便有的用戶事后醒過悶來,感覺遭遇了欺詐,也往往被客服拖著不予受理。
維修家電,就像是給出了毛病的家電產品動手術,這項手術的原因、方案及價格,怎么能雜亂無章、隨心所欲?家電維修背后層出不窮的花招、貓膩, 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拉低了家電廠商的品牌信譽,也侵蝕著市場運行的良好生態。改善現狀,最該有所作為的是家電企業。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是,讓用戶修理不犯怵,購買才會更有意愿。試想,一個售后服務口碑不高的公司,其家電銷量又能高到哪兒?近年來,一些廠商向用戶開設了自建直營售后通道,價格實惠許多,服務也較貼心,值得業內效仿。
既要樹立標桿典范,讓維修質量有質的飛躍,也要嚴懲騙錢斂財,震懾各式套路維修。一方面,業內應當制定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的售后維修清單,引導企業優化售后業務利潤分配,將蒙騙用戶的從業者、屢教不改的維修企業,統統列入“黑名單”;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要重視客戶投訴,嚴查問題企業,對于那些在上門維修時“制造故障也要修,弄壞零件也要換”的責任主體,依法依規好好“修理”。總之,在家電維修中,即便大多數消費者都是“小白”,行之有效的管理規范也不該空白。(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