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口可樂這樣極少數的個例,大多數產品都會在經歷了成熟期之后,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期。在成長期和成熟期,由于產品確實能夠滿足需求而使消費群體不斷擴大,但世界上的人口是有限的,等到產品完成普及時,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和熱情就會開始下降。
曾經家電業伴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而崛起,家電產品快速普及,家電業迎來黃金時期。然而隨著家電產品完成普及,家電市場不可避免地成為存量市場,消費者逐漸對家電產品失去熱情。家電產品仍是剛需,但再難獲得消費者關注,除了個別企業家出圈的言行外,家電難再獲得談論。
而過去數年處于黃金時期的手機業,也開始迎來了自己的衰退期。一個可以感知的事實是,手機廠商們的創新正在減速。最先開始的是iPhone,在連番驚艷了消費者之后,iPhone早早迎來“創新緩慢“的評價。而近年來崛起的手機廠商,也不可避免地被”疲勞“的消費者評價為”泛善可陳“,市場需求正在不斷縮減。
市場進入冷靜期
手機產品的更替越來越難吸引消費者更換手機,一個典型的例子是iPhone 6s在iPhone 12已經發布了的年代里依然存在不少釘子戶。
而從銷售市場來看,國內手機市場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經進入冷靜期。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顯示,二季度我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810萬臺,同比下降11%。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二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同比縮小17%,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7490萬部。
除了出貨量的縮減之外,Canalys稱,二季度,國內市場千萬臺以上出貨量廠商由5家縮減至3家。Vivo與Oppo穩坐前二,第三的小米市場份額上升至第二季度17%,蘋果出貨量位列第四。
這意味著手機市場的紅利已經消失,隨著增量市場逐漸消失,手機廠商開始在存量市場博弈。內卷也因此成為手機行業的常態,從折疊屏到一億像素攝像頭,再到百瓦快充,甚至連尚不完美的屏下攝像頭也被匆匆推向戰場。手機廠商,期望通過技術和功能的堆積,讓消費者為他們的新產品買單。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在今年市面上眾多機型在配置、功能上都大幅升級的情況下,市場表現卻比去年更為疲軟,說明用戶只會為他們的需求買單,單純的炫技式創新只能加劇行業內卷。
重蹈覆轍
回顧手機行業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其成長衰落之路與PC以及家電行業頗為相似。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產品的快速普及,消費者對PC以及家電的技術升級感到麻木,并在產品銷量達到巔峰之后,進入存量替換階段。
之后企業大改運營方針,將重點放在成本控制,同時憑借運營效率以及降低價格來搶占市場份額。這進一步導致了行業創新步伐的放緩,產品缺乏足夠顛覆性的功能創新,用戶更換產品的需求整體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消費者的換新周期不斷延長。其中彩電更新換代周期已經達到了12年,遠超7年安全使用期。
另外根據英特爾的數據,PC用戶換機周期已由之前的4年延長至6年,進而導致近年來PC全球銷量逐年下滑的趨勢。
而智能手機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而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滿足了生活消費、觀影,甚至是辦公場景的需求,在使我們與手機綁定的同時,也侵蝕了PC以及彩電的生存空間。然而,伴隨著手機市場進入衰退期,手機市場以及手機消費者也進入冷靜期,在4G向5G轉變的周期中,5G依然無法刺激消費者換機。
4G時代智能手機已經出現總銷量大幅下滑的情況,5G礙于暫未在手機上出現現象級應用,雖然市場一度回暖,但依然沒有改變下滑的趨勢。如今5G牌照發放已經將近兩年,5G對手機銷量的促進作用已經越來越小。
可見的是,手機行業也如同彩電行業一般,通過細分市場的開辟,開啟多元化競爭。業內人士表示,在高、中、低端機型齊頭并進的同時,三者間的差距將逐步縮小。同時,覆蓋領域更加廣泛的廠商將呈現出多廠商共同發力的局面,國際、國內手機廠商將紛紛布局多個細分賽道。隨著5G的不斷深化,相關機型也將逐漸涌現,帶來更多直接與間接經濟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