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IT)經濟已經發展了20多個年頭,直到如今依然有蓬勃生命力。一些名字如華為、中興通訊、小米、網易已經讓年輕人津津樂道并向往不已,每到高考畢業季,大量考生選擇計算機或者電子科學專業作為自己人生的奮斗方向。當今高考畢業生中,報考最多的門類是工科,而工科門類里報考最多的就是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專業莫過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電子科學與技術了,同樣是搞IT,學這兩個專業各有什么不同呢?不要傻傻分不清了,今天筆者帶大家深入了解這兩個專業。
發展方向不同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計算機類里面的代表專業,這些年這個計算機的普及,可以說已經運用到了金融、農業、機械制造、教育等諸多行業。也就是說,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畢業后,不只是可以在IT行業發展,也可以在其他行業一展拳腳,成為復合型人才。
那么電子科學與技術就不一樣了,這個專業通過學習電子、集成電路、光電信息等課程后,可以從事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的生產和研發,我們今天生活中熟悉的WIFI就是屬于這個專業研究的范疇。當然,電子科學與技術也會廣泛運用于航空航天、機器人、家電等領域,跨行業也是可以的,相比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的就業范圍稍有不及,但技術含量在某些領域相對更高。
學習課程對比
專業 | 核心課程 | 選修課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字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等。 | PS,JAVA,數據庫、數字媒體,軟件設計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電子學物理基礎、電磁場與電磁波、信號與系統、信息、控制與計算、數字系統設計、電子電路基礎,以及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射頻電路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數據分析與算法設計、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等 | 光電信息、CAD、數據庫、C語言、匯編語言、JAVA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作為工科運用第一專業,大學期間需要學的核心課程有: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字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等。
我們可以看到,要學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遠不是“會操作電腦”那么簡單。這其中的匯編語言、數據結構就夠我們的同學喝一壺的,像匯編語言這種低級語言學習的難度甚至大于C語言、JAVA等高級語言。許多同學在這些科目上學起來叫苦不迭。要想修成正果,圓滿畢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精力。
計算機學起來難,那么電子科學與技術呢?筆者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更難!且看它的核心課程:信息電子學物理基礎、電磁場與電磁波、信號與系統、信息、控制與計算、數字系統設計、電子電路基礎,以及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射頻電路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數據分析與算法設計、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等專業選修課程。
我們知道高中物理是高中階段的理科難度天花板,電子科學與技術所要學的課程機會都和物理掛鉤,而且深度比高中物理要深入許多。如果是物理不好的同學想要學好電子科學與技術,那基本學起來就是煉獄。記得大學期間有一位學光電信息的師兄,本科都快畢業了,本專業的課程一半還沒修完。學習課程之多、之難可見一斑。
報考人數和男女比例
專業 | 報考人數 | 男女比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20000+ | 男女 7:3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4000+ | 男女 8:2 |
這兩個專業都不太受女生待見,許多學校的計算機試驗班,一個班30來人,女生就5~7個。少得可憐,以至于有些班級表演或者活動,還得到別的系借調女生參加,真是尷尬。電子科學與技術就更慘,一個班放眼望去基本都是男生,女生儼然成了班級之寶。這個男女比例失調確實嚴重。
報考人數上,計算機不虧是理工科第一大專業,人數達12萬多,相比電子科學與技術要多出很多,因為電子科學與技術本身課程設置的原因,不是所有學校都有能力和師資開設這個課程。
開設院校分析和薪資待遇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院 校 | 等級 | 院 校 | 等級 | 院 校 | 等級 |
北京大學 | A+ | 清華大學 | A+ | 浙江大學 | A+ |
國防科技大學 | 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A | 北京郵電大學 | A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A | 上海交通大學 | A | 南京大學 | A |
華中科技大學 | A | 電子科技大學 | A | 北京交通大學 | A- |
北京理工大學 | A- | 東北大學 | A- | 同濟大學 | A- |
吉林大學 | A-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A- | 武漢大學 | A- |
中南大學 | A- | 西安交通大學 | A- | 西北工業大學 | A-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A-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A- | 中國人民大學 | B+ |
北京工業大學 | B+ | 北京科技大學 | B+ | 南開大學 | B+ |
天津大學 | B+ | 大連理工大學 | B+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B+ |
復旦大學 | B+ | 華東師范大學 | B+ | 東南大學 | B+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B+ | 南京理工大學 | B+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B+ |
合肥工業大學 | B+ | 廈門大學 | B+ | 山東大學 | B+ |
湖南大學 | B+ | 中山大學 | B+ | 華南理工大學 | B+ |
四川大學 | B+ | 重慶大學 | B+ | 西南交通大學 | B+ |
重慶郵電大學 | B+ | 解放軍理工大學 | B+ | 北京師范大學 | B |
天津理工大學 | B | 山西大學 | B | 大連海事大學 | B |
長春理工大學 | B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B | 燕山大學 | B |
華東理工大學 | B | 上海大學 | B | 蘇州大學 | B |
中國礦業大學 | B | 河海大學 | B | 江蘇大學 | B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B | 浙江工業大學 | B | 安徽大學 | B |
中國海洋大學 | B | 中國地質大學 | B | 武漢理工大學 | B |
暨南大學 | B | 深圳大學 | B | 西南大學 | B |
蘭州大學 | B | 火箭軍工程大學 | B | 北方工業大學 | B- |
中國農業大學 | B- | 首都師范大學 | B- | 天津工業大學 | B- |
華北電力大學 | B- | 太原理工大學 | B- | 內蒙古大學 | B- |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 B- | 東華大學 | B- | 南京郵電大學 | B- |
江南大學 | B- | 浙江工商大學 | B- | 福州大學 | B- |
山東科技大學 | B- | 濟南大學 | B- | 華中師范大學 | B- |
廣西大學 | B-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B- | 云南大學 | B- |
西北大學 | B- | 青海師范大學 | B- | 新疆大學 | B- |
中國石油大學 | B- | 空軍工程大學 | B- | 北京化工大學 | C+ |
北京語言大學 | C+ | 中國傳媒大學 | C+ | 中國民航大學 | C+ |
河北大學 | C+ | 河北工業大學 | C+ | 沈陽建筑大學 | C+ |
遼寧師范大學 | C+ | 上海理工大學 | C+ | 上海海洋大學 | C+ |
常州大學 | C+ | 浙江理工大學 | C+ | 浙江師范大學 | C+ |
溫州大學 | C+ | 福建師范大學 | C+ | 南昌大學 | C+ |
鄭州大學 | C+ | 武漢科技大學 | C+ | 湖南科技大學 | C+ |
廣西師范大學 | C+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C+ | 貴州大學 | C+ |
昆明理工大學 | C+ | 長安大學 | C+ | 青島大學 | C+ |
西安郵電大學 | C+ | 北京工商大學 | C | 河北工程大學 | C |
石家莊鐵道大學 | C | 中北大學 | C | 東北電力大學 | C |
長春工業大學 | C | 上海師范大學 | C | 安徽工業大學 | C |
江西師范大學 | C | 山東財經大學 | C | 河南理工大學 | C |
鄭州輕工業學院 | C | 湘潭大學 | C | 華南農業大學 | C |
西安理工大學 | C | 西安工業大學 | C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C |
三峽大學 | C | 揚州大學 | C | 大連大學 | C |
電子科學與技術:
院 校 | 等級 | 院 校 | 等級 | 院 校 | 等級 |
電子科技大學 | A+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A+ | 北京大學 | A |
清華大學 | A | 東南大學 | A | 北京郵電大學 | A- |
復旦大學 | A- | 上海交通大學 | A- | 南京大學 | A- |
浙江大學 | A- | 西安交通大學 | 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B+ |
北京理工大學 | B+ | 天津大學 | B+ | 南京郵電大學 | B+ |
吉林大學 | B+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B+ | 華中科技大學 | B+ |
西北工業大學 | B+ | 國防科技大學 | B+ | 空軍工程大學 | B+ |
北京工業大學 | B | 南開大學 | B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B |
華東師范大學 | B | 南京理工大學 | B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B |
廈門大學 | B | 武漢大學 | B | 中山大學 | B |
華南理工大學 | B | 北京交通大學 | B- | 大連理工大學 | B- |
安徽大學 | B- | 合肥工業大學 | B- | 福州大學 | B- |
山東大學 | B- | 湖南大學 | B- | 重慶大學 | B- |
西南交通大學 | B- | 西安理工大學 | B- | 解放軍理工大學 | B- |
中國傳媒大學 | C+ | 河北工業大學 | C+ | 太原理工大學 | C+ |
長春理工大學 | C+ | 黑龍江大學 | C+ | 燕山大學 | C+ |
上海大學 | C+ | 中南大學 | C+ | 重慶郵電大學 | C+ |
蘭州大學 | C+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C+ | 天津工業大學 | C |
天津理工大學 | C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C | 湖北大學 | C |
長沙理工大學 | C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C | 四川大學 | C |
貴州大學 | C | 西安郵電大學 | C |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 C |
開設計算機的院校數清華、北大、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航最為強勁,電子科學技術我們首先會相對“兩電一郵”,即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像華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最喜歡在以上學校進行學院招聘,提前鎖定人才。
作為IT界的兩大代表性專業,薪資待遇當然也不會少。當然,這個和畢業的大學以及就業的企業有關。從整體上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畢業生,平均起步薪資一般在7000左右,而電子科學與技術還要高一點,一般在9000左右。三年后步入正軌,發展好一點的同學能拿到20萬左右的年薪。雖然課程辛苦,但待遇擺在那里,這也是許多同學向往這兩個專業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