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教育中,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是明確規定禁止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的。
但是高中階段的情況就會比較特殊,除了少數生源質量極其突出的重點高中之外,絕大多數的高中盡管不會以“重點班”“普通班”這樣有點“過時”名稱來命名,但實際上也是會進行“分班”的。
一般來說人們對高中階段的分班是沒太有什么異議的,但是在小學、初中這兩個階段的“分班”問題上,盡管政策是規定不允許分,可實際上還是會有很多人認為“分班”是對的。
大家給出的理由從“學習”角度去看的話是非常充分的。
例如任誰都知道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放在一起學習,而老師的授課必然是要以“大多數”為主,這種情況下,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這里簡單認為是成績也可以)越是接近自然效果就會越好。
而常規的“平行分班”除非是學校存在“掐尖”的問題,否則必然會出現不同學習能力學生“混編”的情況。
比如我孩子上的初中學校就是平行分班,根據入學成績學校結合“男女比例”“各科平均成績”“學生總成績平均分”等等各種數據然后結合“蛇形分班”的模式進行平行分班,確保了每一個班級最起碼是在入學那刻起是無限“均衡”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同樣都是一份120分滿分的試卷,有些學生能考120、119、118,而有的學生則只能考十幾分、二十幾分甚至極個別的還有考個位數的。
這種情況不是個例,只要不是“掐尖”招生的學校,只要沒分重點班的學校基本上都會有這種情況。
而且這種情況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是一致而且未來也一定會一直都存在的問題。
老師的教學的進度、難度等等方面毫無因為是會受這個班的“大多數”學生的水平決定的,這種情況下任何老師的授課正常來說是根本都顧不上這兩頭學生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不分班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看似是照顧了“大多數”,但兩頭的學生是極其不公平的。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學習是低效率的,而對成績差的學生來說,明明已經跟不上了卻還要硬著頭皮去聽。前者因為各方面的態度、習慣等問題還能認真聽聽,而對后者來說則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
但如果分班就不同了,同等能力的學生在一起更有利于老師提高其授課的質量,理論上是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更能聽懂、聽好。
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對成績差的學生來說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安排,不應該存在所謂的“不公平”才是。
但是反對的人中還提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師資分配不公平。
因為理論上講“重點班”分的都是最好的師資,而“普通班”則肯定就是“挑剩下”的師資了。
那如果現在我們做個改變,把重點班全套老師跟普通班的全套老師整體調換一下呢?
讓優質師資去教普通班,是否能讓那些拿這個理由反對分班的人接受分班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必須要看看如果做出這樣的調整會出現什么問題,尤其是因為師資的改變,重點班是不是會最終變成了普通班,而普通班最終變成了重點班。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不會。
我上學那時候是分重點班和普通班的,而且學校做得非常好,每一個重點班和相鄰的普通班共享的是同樣的教師資源。例如1、3、5、7……單數班是重點班,2、4、6、8……雙數班則是普通班,1、2兩個班是一樣的老師,3、4也是一樣的……
結果就是這個課上著上著兩個班的進度就逐漸拉開了——同樣的一節課內容在重點班老師講完了結果還沒下課,而在普通班下課了卻還沒講完。
原因很簡單,老師講課的時候是必須要看學生的接受情況的,一邊是你還沒講完一個知識點就已經確信幾乎是所有學生都懂了,而另一邊是則是你還沒講完同樣的知識點就已經確信你需要再換個方法講一遍才行……
通過學生的聽課反應老師們隨時都可以判斷出學生是否聽懂了。
“巧婦”最怕的是“無米”,學生能力跟不上,再強的老師你也得耐著性子一點點從基礎的反復講解上進行。
而對另外一部分學生來說,這些學習他們可能在“預習”環節就早已經掌握好了……
所以即便是調換了師資,最終的結果就是“普通班”考出來的卻是重點班該有的成績,而“重點班”考出來的則依舊是普通班成績。
清華北大如果不是從高往低錄取,而是反過來從低往高錄取會怎樣?
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生源全調換會怎樣?
但是以上討論其實都是基于一點進行的,那就是“學習”。
一方面是這個階段的學生還小,有各種無限可能,另一方面是學生的身心健康是首要的,很大程度上在這個階段的“公平”是側重“機會公平”的。
好吧,我知道,這么說一樣會有很多人不認同的,那不如我們說得再直接點好了:
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從國家層面考慮的是如何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們確保身心健康地成長。至于“學習”問題因為禁止分班而導致部分孩子受到一定影響,并不需要太過擔心。
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習”還很初級,且“中考”終究是可以篩選出一半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學歷教育的。那些優秀的不會因為不允許分班就不再優秀,最多只是暫時不夠那么極其優秀而已,所以不需要為那些學生擔心。
反而給那些在學習能力上普通或者較差的學生一個更加寬松的學習環境,會更有利于他們未來的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