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南地區,必然要提到成都和重慶,這兩座城市總被人們放在一起討論,成渝一體化早已是大勢所趨。
成都,金融城天府大道夜景
成都和重慶其實是兩座互補型城市,而不是如千人一面般,這兩座城市各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品格,也有自身發展的獨特優勢。
首先來說說成都人和重慶人的性格。成都人細膩,重慶人有沖勁。在歷史上成都的蜀錦、蜀刻等聞名天下,在絲綢之路上多有出土,漢代國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就是蜀錦,蜀錦精美,以經線彩色起彩,需要十分耐心和細致;蜀刻筆畫肥勁樸厚,結構架勢雄偉壯麗,刻書同樣需要耐心,需要一筆一劃。
這兩個例子足以證明,成都平原物產豐富,人們心思細膩。在歷史上,成都自然條件好,水災和旱災都少,人們喜歡郊游;重慶山區多,碼頭城市,人們總為生計勞苦奔波,在玩上面不如成都,只有滿足了生理需求,才能談其他需求。
重慶,長江貨輪
成都人和重慶人性格的不同,完全是地理原因造成的。成都地處平原,而重慶被稱為山城,且有長江。成都的細膩,但是關鍵時刻可能猶豫,導致錯失良機;重慶人有沖勁,但是有時候欲速則不達,所以這兩種性格可以互補,那樣就完美了。
在當代,成都的文化吸引力強,文化創意產業比較發達,重慶則是一座工業氣質很明顯的城市,以汽車工業為代表。
在去年,成都的文創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805.9億元,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10%,在整個中西部城市中,表現十分亮眼,和杭州一道,成為除一線城市外的代表城市。
成都,金沙博物館推出的文創產品,月餅
成都正以文創之都的面貌示人,文化創意產業包羅萬象,既有實體的,也有虛擬的,附加值很高,是一個充滿前景的朝陽產業。
重慶強在汽車產業上,從抗戰西遷開始, 中部和東部大量的工廠搬到了重慶,壯大了重慶的工業實力,比如重慶鋼鐵廠的前身是漢陽鐵廠。在建國后,尤其是三線建設時期,重慶地處西部,山多,而且本身工業基礎很好,很符合三線建設的要求,被選為重點建設城市,一大批工業項目落戶重慶,比如重汽、望江機器廠等。
在改革開放之后,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走上了新的征程,把汽車產業進一步做強,從造軍車,到造民用車。目前重慶已經形成了以長安體系為龍頭,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依維柯紅巖等上10家整車企業為骨干,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汽車產業集群。
重慶,兩江新區某車企
成都和重慶在產業發展上一樣可以互補,學習對方的先進經驗,成都的汽車產業實力不如重慶,重慶的文創產業發展不如成都。
你認為成都和重慶各有什么優勢可以互相借鑒,有什么劣勢需要避免?
重慶,朝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