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說農民去到生產隊干活,告訴家人說:“我上班走了!”或者在中午,傍晚收工時叫“下班了”。
有人提出修正我的說法。他說農民去到生產隊干活應該叫“上工”,而不應該是叫“上班”。
生產隊時社員每天早晨到生產隊隊部聽候隊長指示。
但我們當地幾乎一致把去生產隊干活去,說成到生產隊“上班”去了,或者說晚上“下班”了。
有網友反駁我說,你一個地方不能代表整個中國農村,那只是你一小地方的說法。
我不知那些網友糾結農民社員出工不應該叫“上班”,要叫“出工”,要分的那么嚴格有何重大區別?
我上網上搜索“上班”一詞,也不得其解。
網上說:上班一開始形成于皇帝手下的文武大臣,皇帝居于前方中間的高處,面向站立兩旁的按官銜高低排列的文武大臣。
古代文武大臣每天卯時(清晨五點就開始進入朝堂“上班”。
這邊文官站一排,那邊武官站一排。這樣兩排文武大臣所站的隊列就叫兩班文武大臣。
如有人有事要向皇帝說,他把他要說的話早已寫在一個長條紙上。因話很多,所以那紙很長,攜帶不方便,他便把那長條紙折成很多折,象個書本似的。
身份低的人向身份高的人說話叫“奏報”,或“啟奏”,所以大臣向皇帝奏報事情的那個把長條紙折成的書本狀的東西叫“奏本”。
經常有影視劇中講,有官員奏本,則說有大臣“出班奏本”,也就是走出他所站的隊列來到兩個隊列的中間,下跪將“奏本”呈上。
文武大臣每天都起早在日頭剛露頭之時就得到皇帝辦公的地方,也就是朝堂上去按級別排隊去。那個隊列就叫“班”。
文武大臣去排隊也叫“上班”。
以后一切到時到領導眼前去排隊,等領導安排任務,或在領導的規定時間內聚在一起時有事向領導請示,也統稱為上班。
由此看來,就只有農村生產隊的社員每天到生產隊象古代的文武大臣去上班。
你看影視劇中,那幫文武大臣每天起早上朝上班“點卯”,也就是早六點之前就得到皇帝的辦公地點一一朝堂。象不象社員早六點就得趕到生產隊的隊部。
那文武大臣就是生產隊的男女社員。
皇帝一天要讓這幫文武大臣干不同的活,有平叛的,有治河的,有抓賊的。
農民社員要鏟這塊地的草,要澆那塊地的水,要打果樹的藥。
第二天上朝要研究新問題。
農民社員第二天要到小隊隊部接受新任務。
每天文武大臣按品級高低定出距離皇帝遠近。
小隊社員也是那幫副隊長,婦女隊長,會計,現金,保管員等距隊長最近而方便隨時領受任務。
朝庭在某一項方面取得了勝利要論功行賞,封官晉爵。
生產隊在年終決算時,要給社員分糧,分錢,評選先進。
生產隊時的社員每天早早到生產隊聚齊,等候隊長安排任務或向隊長匯報工作,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向隊長“奏本”(口頭提建議或意見),這里有文臣(婦女),武將(男勞力)。
當隊長決策完事以后,這幫文臣武將各自奔向不同戰場,完成領導下達的任務。
這若在生產隊之前,那自個就做主了,直接自己想干么就干嘛去了。
不用去朝堂站隊列班,也就是不用去“上班”,不用去朝見領導,天天按要求的鐘點去向小隊聚齊。
生產隊之前的農民他們那時做農活那不能叫做“上班”,因他不用有誰規定他什么時間到哪聚齊,商討什么活計,也沒人安排指導督促。
只有從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的農村生產隊的社員才有了類似古代文武大臣的“上班”形式。
所以說農村社員最象古代的文武大臣每天的早六點之前就得到“朝堂”一一生產隊的隊部去站班議事,領受每天都可能變化的任務。
就沖這一點,農民社員在生產隊時的干活出工叫去“上班”非常形象,象古代的文武大臣似的。
都知道很多生產隊的隊長敲擊懸掛的一段鐵軌,發出清脆悠長的聲音,社員聞聽后紛紛向生產隊的隊部聚齊。
有記載說古代的文武大臣在不論冬夏清晨鐘樓上五點時敲響大銅鐘,他們便向朝堂外的午門聚齊,依品級大小排成兩列進入朝堂,這就相當于小隊的隊部。
只有農村的生產隊的社員象古代的文武大臣上班一樣去到生產隊的隊部聚齊。
現在的人一提農民社員在生產隊時的聚齊等候安排領取一天的工作,或社員一天的忙碌不叫上班,叫“出工”,然后再說他個“出工不出力”。
因為“上班”這個詞的來源是身份高貴的人才配擁有的資格。
把這么好的詞語用在農民社員頭上似乎有褻瀆,冒犯高貴的味道。
上班一詞只能用在高貴人的身上。
這樣就會心理平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