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和心理咨詢師的不同
心理咨詢師關注的是這個人過去發生了什么事,我現在怎么幫助他解決掉。
教練的關注是在未來,是引導學員自己找到答案,這是教練的價值。
入職最需要做的事是:理解業務,深度理解業務
在入職前做好定位,以后一切要圍繞這個定位做出選擇。
在職場上,大概率你追求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因為你會集中把自己 的所有資源打在這一個點上,將會在未來三年發生作用。
外推動路徑和內推動路徑
外:我怎么才會有更好的發揮途徑?
內: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深度理解自己的4個優勢力,優化自己的優勢,你需要知道市場上需要什么,市場對我的判斷又是什么,你周邊一些職場的微環境怎么樣?這是你的內推力,要化解優勢沖突。
用職場痛點來分析優勢力:共情過度,失去自我。
1. 光共情別人,不共情自己,每一次后退都讓自己一次次失去機會,一次一次把自己感到一無所有的困境中。(這是因為我不能面對自己的創傷,也無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失去了目標)
2. 2013到2015年的職場,在一無所有時,共情力為我鋪路,但分析力高冷,又推開我的關系,再一次體驗得到又失去。
(一切在于用,而不是糾纏不糾纏,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扔了,分析力讓人過于高冷,不會處事,失掉人脈關系)
3. 目標力過強,恐懼,致使無法閉環,又一次無止境的學下去,又沒有完成輸出工作,沒有形成正循環,體驗不到價值。
優勢沖突體現在:
共情過度,失去自我
分析過度,失去關系
目標過度,失去價值(完美主義+責任模式)
目標力,學習力過度,無法閉環
這些共同作用形成損耗的能量,無法建立自我,自信和價值,造成內在焦慮,匱乏,恐懼,不安全感,因為這些情緒能量被卷入負能量中,一直處于勞而無功的狀態。
改正:要帶著目標去學習,及時輸出分享。
關系的溝通是為了反饋,沒有反饋,交流就沒有意義。關系優勢的根本是在交流中得到反饋,不斷迭代。而我有時只共情別人,不交流不反饋,一味付出,失去自我:有時有只共情自己,顯得自我,自戀,與人格格不入。
交往力和引領力也一樣,只談交往而沒有深入反饋,白白付出,沒有收獲。
引領力沒有反饋就會形成控制。
共情力的特點:特別能簡單直接敏感的覺察到你到底有什么情緒,和你有什么需求,這時,我要做的不是是否要滿足你,而是用適當的方式把這個感受說出來,來交流,在交流中建立情感,引導出答案。
(我想起來,我原本是會這些的,這是我先天優勢,是母親的能量剝奪了我與她交流的權利,因為這個創傷無法與這個能量共處,當我遇到特別理直氣壯又特別自我,不給他人空間的人時,共情力就會收到傷害)
共情力就像一個雷達,探測到信息后,你的選擇和用法才是你受傷或獲利的根本。
(無數次該接受的沒有接受,該放下的最后因為創傷而不得不放下,勞而無功的原因)這是我拎不清自我和關系的具體表現。
小時候,為了活下來,拼命共情親人,但母親的能量是死亡能量,一竿子就把我打悶了,為了活下來,我拼命用目標力,學習力,分析力,企圖活下來,這些又把我累死了,死死找不到出口,無法 閉環,找不到價值,也實現不了自我。
現在出口就在共情力上,共情力像一個雷達,探測到信息,在交流反饋中做選擇,一切為我所用,而不是困在母親的死亡能量中,拼命追趕,討好別人,證明自己。
當一個人的能量高時,就會主動運用當下的這股能量,當一個能量低時,他就被當下這股能量控制,走不出去,在糾纏中消沉。
為什么有的人在一個普通的工作上能干一輩子,是因為他的能量大于工作本身,工作是他賺錢的工具,他是主導者,受益人和支配者。
而有的人本身很有能力,但是不斷換工作,總是定不下來,致使內在能量耗損枯竭,在工作這個系統中,總處于被動,無法掌控中,就會產生厭煩跳槽。
本質是個人從內在和外在上是否又能力調配工作關系和工作技能,如果有就越干越有勁,如果無,就慢慢轉換跑道,做的都是無用功。
家族能量是一個人前半生的命運,在那股能量的籠罩下,有的人活的很簡單,而有的人窮盡一生也走不出來,只好說都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