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總有人問我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一個是,塔利班們的無論老中青年,為什么幾乎人人都頂著一頭濃密的自來卷,好似從來沒有被脫發(fā)困擾,他們是如何保養(yǎng)頭發(fā)的?
另一個是,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塔利班,為何肩上都搭著個口袋?
仔細瞧瞧,可不是嘛,無論出現(xiàn)在正式的國際場合,還是日常做“任務”,他們的肩膀山上,總是口袋不離身。
有關第一個問題,我也很好奇,希望懂行的,能在評論里指點一下。這里呢,重點解釋第二個問題。
首先,塔利班是一個宗教+部族的武裝。宗教方面,他們深受瓦哈比派影響,秉持著異常保守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
部族上,他們主要由阿富汗境內(nèi)占比最高的民族,普什圖人組成。因此,咱們看到的塔利班的日常穿搭,其實就是普什圖族男性的傳統(tǒng)服飾。
占人口44%左右的普什圖族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占人口30%的塔吉克族緊隨其后,各民族以部落為核心山頭林立
作為中亞十字路口,阿富汗地理位置獨特,其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也深受周邊文明的影響。
反映到服飾方面,阿富汗的傳統(tǒng)服裝既有南亞地區(qū)印巴風情的絢麗多彩,也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簡潔。
不過,雖然阿富汗的民族眾多,服飾各具特色,但總的來看,風格還是比較統(tǒng)一的。
在近代從阿拉伯半島引入蒙面罩袍(布卡)之前,阿富汗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女性都有著自己絢麗的服飾,款式修身,顏色搭配花哨。
表演普什圖族傳統(tǒng)歌舞的阿富汗女性,他們的民族歌舞節(jié)奏歡快,融合了中亞和南亞風情
而阿富汗男子的傳統(tǒng)服飾,花樣就沒女性那么多了,各民族的基本配置還是很相似的——以長袍、坎肩、大褂、寬松的褲子為主,頭上佩戴“斯塔勒”(波斯語頭巾????? 音譯,即我們平常所說的纏頭),或各種傳統(tǒng)波斯帽。
部分阿富汗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
比如下面兩張圖,就是阿富汗境內(nèi)塔吉克族的服飾(穿著跟中國境內(nèi)和塔吉克斯坦境內(nèi)的塔吉克人有一定區(qū)別,更具阿富汗特色),男子戴著的,就是塔吉克人的波斯帽。
還有穿西裝佩戴波斯帽的小馬蘇德。
下圖是30多年前的“潘杰希爾雄獅”老馬蘇德——他留給后人所有的影像,都佩戴著極具民族特色的波斯帽。
塔吉克人著裝相對世俗,平日不太常穿大褂,但戴帽子是必須的
另有阿富汗前總統(tǒng)卡爾扎伊。他身著普什圖族男子的傳統(tǒng)“三件套”——長袍、坎肩、大褂;而卡爾扎伊身旁的那位一身西裝的老人家,則是流亡意大利39年后重歸故土的阿富汗末代國王查希爾。
兩人佩戴的,均為普什圖族人的波斯帽。
不過,跟來自于坎大哈部族首領家族的卡爾扎伊不同,大部分草根出身的塔利班,并不喜歡戴那個精致的波斯帽,而是經(jīng)常包著一塊皺巴巴的纏頭,傳統(tǒng)三件套也只會穿坎肩、大褂這“兩件”,有時候,外面還會隨便罩上一件不合身的夾克,肩頭再搭上個咱們所說的“口袋”。
很明顯,以上就是人們印象中,纏頭+大褂,再搭個口袋的塔利班武裝形象。
實際上,這也是大部分普什圖勞動人民的日常穿戴。
在普什圖男人中,甚至可以通過對方纏頭巾的方式來判斷他們是來自哪個部落。
而跟前面那張比,像下圖這么穿戴的,都是普什圖人中的不用參與勞動的貴族老爺。
其實,任何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它們的原始設計,都跟最初的生產(chǎn)力狀態(tài)和勞動環(huán)境有關。
典型的,像一粒扣的西裝,就是源自于歐洲漁民的生產(chǎn)習慣。
在那些靠體力在大海中謀生的人們看來,少扣,打褶、分片的服裝設計,能讓他們行動更靈活,捕起魚來才會方便。還有跟西裝搭配的領帶,最早的時候,也是漁民們用來防風保暖的實用性裝置。
那么,換到中亞地區(qū)的阿富汗,這里男性非常獨特的穿搭,同樣也深受其所在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力狀態(tài)的影響。
事實上,那個咱們眼中的“口袋”,曾經(jīng)是阿富汗勞動人民重要的勞動工具之一,后來,漸漸地,又被賦予了相當神圣的宗教意義。
阿富汗氣候干旱,多山地幽谷,高原和山地占全國面積的4/5,很多區(qū)域都屬于喀斯特地貌,地面非常崎嶇,甚至連美軍的各色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都奈何不了,直升機還特別容易被隱藏的對手擊落,最終不得不虛心學習趕毛驢。
所以,從古至今,阿富汗當?shù)厝巳绻鎏碎T,無論是人力還是畜力,都是相當耗體力,花時間的。
而在山路之間跋涉,隨身帶的行李可以捆在驢子身上,但一些比較重要的細軟,則需要隨身攜帶。
這就是普什圖人肩上搭著的,那個類似口袋形狀的紡織品的原型,功能類似于咱們中國古達勞動人民用的“褡褳”。
至今,在咱們中國一些地區(qū),還能看到此物的身影。
比如,下圖是人物宣傳片《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戈壁草原有個“褡褳警”叫寶音德力格爾》的截圖。
這就是全國愛民模范、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內(nèi)蒙古烏拉特后旗潮格溫都爾鎮(zhèn)派出所民警寶音德力格爾(你試試一口氣把這句話念下來啥感覺),在他轄區(qū)內(nèi)1672平方公里(比兩個北京市區(qū)面積還大)的戈壁草原上出任務的日常——當騎摩托無法行進的時候,寶音德力格爾就會背著褡褳,頂著大風徒步進山。
咱們再看阿富汗男人的日常。
至今,約有85%的阿富汗人口仍舊生活在農(nóng)村地區(qū),觀念非常保守,很多人仍然處處以“教法”為一切生活的最終指導。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女性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屬品,不可拋頭露面,不允許產(chǎn)生任何自己的思想,女子無才便是德,接觸的知識越多就越會走上“歪路”、不守婦道。
女人日常最好不出門,如果必須出門,要穿遮面的罩袍,并有男性親屬陪伴。這樣話,其他男人看不見,就不會想入非非——女人的各項尊嚴,都得到了“完美的保證”。
也就是說,將女人的美麗特征隱藏,把女人隔離在社會之外,就是對她們最“貼心”的尊重。
1920年代的阿富汗阿曼努拉國王和索拉亞王后是這樣的
那么,為了“尊重女性”,阿富汗男人的負擔,那可不是一般的重。
別的國家都是婦女頂起半邊天,可換到阿富汗,一半的勞動力被刻意禁錮在了家中專注人口生產(chǎn),幾乎所有的外出活動,均由男人來處理。
其實,阿富汗的男人,雖然在女性面前大爺一般非常神氣,但生活的擔子還是相當重的——賺錢養(yǎng)家,去各個部門辦手續(xù),甚至是上街采買、帶孩子上學、看病,都得指望他。
阿富汗大集上,無論賣家還是買家,都是清一色的老漢
所以,阿富汗男性出門的任務花樣繁多,路況又相當差,隨身帶著個褡褳便于裝東西,也屬于剛需。
不過,除了褡褳的作用外,這個類似“口袋”的紡織品,還有非常神圣的宗教意義。
大家都知道,如果嚴格按照教義生活的話,穆斯林是需要一天進行五次禱告的——晨禮拜、晌禮拜、晡禮拜、昏禮拜和宵禮拜。
只要到時間,就得停下手里的一切活計,不分地點,馬上找方向跪地誦經(jīng),而且還要求,禱告時,需要謙卑地跪在一塊干凈清潔的地面上。
于是,那些正在外出的男人們,為了方便隨時跪地禱告,就會把肩頭的口袋往地上一鋪,用作一個臨時的小毯子,進而從容地誦經(jīng)禮拜。
除了普什圖族男人,哈扎拉人男性的傳統(tǒng)服飾,也有類似“口袋”的元素。
哈扎拉人集中分布在阿富汗中部和北方地區(qū),帶有明顯的蒙古人特征,他們是阿富汗的第三大民族。
雖然哈扎拉人大多數(shù)也是穆斯林,但男人不留夸張的大胡子,女人也沒有罩袍蒙面的習俗。
注意哈扎拉人肩上的“褡褳”
總之,塔利班肩上的那個“口袋”,是普什圖族男性的傳統(tǒng)穿搭,實用價值和宗教意義都很重大。
只是,在延續(xù)“傳統(tǒng)民俗”方面,他們?yōu)楹蝺H僅在男性服裝方面認真?zhèn)鞒校⑻岢珖腥硕家┢鸢⒏缓姑褡宸棧欢慌献孀趥兞粝聛淼慕k麗民族女裝,卻被他們視作違反教義的“邪物”,非要把原本阿拉伯人搞出來的蒙面罩袍,強加于女性身上呢?
可能,至于女性自己怎么想,根本沒人往心里去——反正制定和解釋規(guī)則的宗教法學家們,都是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