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新聞記者 陳素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轉眼,一周又要過去了。但即將過去的3月22日至28日這一星期,可是有“名字”的: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同時,3月22日,本周一還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
在日常生活中,水是再普通不過的物質了。但熟悉的東西,人們卻未必真正地了解。
上周日,我們錢報“成長營”開展了一次線下活動。由、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中國水利博物館聯合發起,22組親子家庭走進中國水利博物館,參加了主題為“樹節水意識,學水利知識”世界水日活動。
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們參加了“親水課堂”、中國水利發展史、水質監測實驗、節水普法知識競答四個子活動,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水。白馬湖小學一年級的何弈璁說:“我學到了地球上有71%都是水,但淡水很少,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
小水滴,大世界!今天,結合這次線下活動,我們邀請了活動合作方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范院校、全國文明單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的曾洪學老師、張晨辰老師和顧鶴南博士,結合他們在教學中對水資源、水環境、水文化以及水利工程的深入研究,一起來聊聊關于水的那些事兒。
一滴水至少由21個水分子組成
初中化學課上,老師們講過,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聽上去,水的分子結構似乎很簡單。可要在顯微鏡下真正看到水分子的結構,并非易事。
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上排第一的氫,它的質量和尺寸都非常小,就像是一個“隱形”的原子一樣,想在顯微鏡下捕捉到它并為其成像非常困難。
“水的結構如何”,曾被《科學》雜志列為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現在,科學團隊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里觀測并拍攝到單個水分子的內部結構,能夠看到氫原子和氧原子在水分子里是如何排列的。
我們的世界充斥著從“量變到質變”涌現出的特性。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在公元前4世紀提出了一個沙堆悖論:如果有一堆沙土,拿走一粒沙子,剩余的還是一堆沙土;可是如果一直不停地拿走,到最后只剩下一粒沙子時,它還是一堆沙土嗎?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來追問我們的生命之源——水。一滴水大約為0.05毫升,約10萬億億個水分子。半滴水0.025毫升,5萬億億個水分子。那么,半滴水還算一個水滴么?如果半滴水算,那半滴水的半滴呢?如此細分下去,終點將是一個水分子。那么,一個水分子能算是一滴水么?如果不算,那最少要多少個水分子才可稱為一滴水?
2020年12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化學科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答案:米蘭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21個水分子組成的分子團,與宏觀的一滴水的光譜基本吻合。也就是說,最少需要21個水分子才可以組成一滴水。
21個水分子組成的納米尺度下的一滴水,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宏觀上一杯水的特征。
從極小到極大,現代科學關注自然各個尺度的現象。一方面,科學家不斷將研究目標縮小,小到原子核內部的質子、夸克;另一方面,也不斷將研究目標放大,大到整個星系、宇宙。而在這小和大的中間,存在許多跨尺度的有趣現象。
線下活動中,我們帶領小朋友們進行了水質監測實驗,小朋友們和實驗員一起完成了pH、礦物質、余氯等水質指標的監測,通過親手參與實驗學習判斷河流水質健康的方法。
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推動著科研領域不斷探索新知。希望同學們把好奇的種子更多地播撒進心田,等待以后發芽結果。
地球不缺水,但是人類很缺水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為什么要節約用水?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但是,一泓清水,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積被水所覆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但在全球水資源中,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量,僅占地球總水量的百分之零點二六。同時,水資源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領域。全球變暖將使地球上數十億人口面臨水和食物短缺。
當今世界,每3個人中就有1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約為兩萬八千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但是,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水質污染、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仍然存在。
現如今,用水需求日益增長,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污染,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地表水的過量開采造成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而部分地區的地下水過量開采甚至導致了“地下水漏斗區”的形成。通常,地下水的水位線大概在地面以下三到五米,但我國部分地區地下水位線逐年下降,少部分地區達到了在地面三十到五十米以下。對于這些現象,我們如果坐視任由其進一步發展,不僅將影響人類的發展,也將影響生態、導致水荒或產生嚴重的地質災害,影響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生存。
人類的文明起源于河流。從古至今,人們把家建在河流的兩岸,方便洗衣、煮飯、種田。水在養育人們的同時,也會帶來災難,有的地方會發洪水,有的地方卻很干旱。為了防御洪水和干旱,就有了水利工程。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開始嘗試建造一些水利工程。那時,在自家房子下面挖一口井就可以取水了。我們中國古代有許多有智慧的水利工程專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為國為民,克服重重困難,歷經十三年,終于完成了治水大業;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當時還沒有炸藥的情況下,他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用火燒巖石再潑水的方法鑿通了玉壘山;并根據三角形最穩定的道理用木棍制成三角立方體狀的“榪槎”,與竹網結合用于攔截洶涌的江水,將岷江的汩汩清流引入到成都平原,使得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天府之國”。
對于古代人的智慧和毅力,讓人感嘆不已!
水問題表現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江河流域水系復雜,致污原因多樣,只有摸清污染來源、成因,才能制定科學舉措,實現藥到病除。治水,還要堅持節水優先,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建造了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長江三峽水電站, 還實施了歷史上最宏偉的戰略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華北平原的引黃灌區提閘放水,黃河水暢流于田間地頭,返青拔節的小麥可以痛快地“喝個飽”,為灌漿結實儲備足夠的能量,田間汩汩的清流讓人們看到了豐收的希望;西南山區建成了一座座蓄水池、一條條輸水管道,清水跨越群山阻隔流進千家萬戶;在雄安新區,盈盈清水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跋山涉水補充進白洋淀,“華北明珠”神采飛揚……水“滋潤”著我們的美好生活,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線下活動中,西湖小學四年級的茹一小朋友邊聽邊看,他還將自己對水利工具的觀察與思考用圖文的方式記錄了下來,“今天學到了很多中國水利的智慧!”
要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節流之外還得開源。比如,海水淡化作為海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已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的原理源于大自然。在太陽的照射下,海水蒸發,通過雨雪露云霜霧的形式變為淡水,灑落大地,滋養生靈。仿造大自然的循環蒸發,科學家模擬了自然界中這種淡水生產機理,通過科學技術讓海水也變化成潔凈、味甘、清冽的純凈之水,流進尋常百姓家。
很多國家如阿聯酋、科威特以及北非、歐洲、中北美洲、東南亞等地區部分國家,都在通過海水淡化的方式,向民眾提供飲用水。其中,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馬爾代夫等國家,幾乎完全依賴于海水淡化水。
為什么說每天要喝八杯水?
感冒?多喝水!頭痛?多喝水!心情不好?多喝水……在很多人眼中,多喝水似乎已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完美方案”。
每天我們都要攝入大量的水,可是,你真的知道該怎么喝水嗎?最科學的喝水方式是什么?我們又該喝什么樣的水?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一般成年人每天至少飲水1500~1700ml。200ml×8杯=1600ml,形象點說,一般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喝8杯白開水!
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身體缺水時,最明顯的信號就是:口渴、少尿和尿色加深。但是,如果感覺口渴時才喝水,就有點晚了。
科學數據表明:當人體失水達到體重的2%時,人會感覺到口渴,出現尿少;失水達10%時,人會出現煩躁、全身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皮膚失去彈性等狀況;失水超過20%時,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
從我們人體的正常生理條件來看,體內的水平衡受口渴中樞、神經后葉垂體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腎臟功能調節和影響。人體水的來源有三大途徑:飲水、食物中的水和內生水(新陳代謝)。
最后提醒,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嬰兒、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具體每天喝多少水,請根據您自己的身體情況作參考,不要生搬硬套。一些慢性病患者要注意多喝水,比如高尿酸血癥、痛風、糖尿病患者多喝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癥。
總之,科學喝水總原則:喝白開水、少量多次、主動飲水、晨起睡前。
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