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臺灣同胞的先祖絕大多數是各個時代的大陸遷臺人員,大陸絕大多數的姓氏在臺灣都可以找到。
臺灣姓氏
在臺灣同胞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要數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郭,被稱為臺灣的“十大姓”。
這些姓氏均在數萬戶以上,有的多達十萬戶。
臺灣高山族同胞的姓氏的來源有兩種情況:
一
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所賜,計有衛、金、錢、廖、王、潘、黎等七姓。
二
是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歸還中國時高山族同胞所改,計有安、武、岳、鄭、洋、田、杜、湯、白、江、米、月、力等79姓。
我國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發祥地。比如陳姓的發祥地有河南潁川、汝南等;
江蘇張姓的發源地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等。
而臺灣各大姓氏的“根”,均源于大陸。
在臺灣,凡遇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門口懸掛出標有姓氏堂號的燈籠,如“西河林”、“潁川陳”、“天水趙”、“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
由于地緣位置的關系,臺灣同胞的祖籍大多出自福建、廣東兩省,不少姓氏都是從閩粵帶過去的。
例如,據臺灣學者吳昆侖、林猷穆合著的《臺灣姓氏源流》考證,陳姓入臺極早。
自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開始,不少陳姓人士就跟隨鄭成功開發臺灣。他們或從軍、或開荒、或經商,溯其祖籍大多為福建漳州、泉州人,少數是廣東人。
又如徐姓,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墾今臺北縣汐止鎮。康熙、雍正年間,又有廣東人徐德連、徐立鵬等分別入墾淡水港、新竹紅毛港等地。
據福建《安溪參內黃氏族譜》記載,安溪參內黃姓系唐初獻桑園地建泉州開元寺的黃守恭之后代。
其第35世孫黃寶于清道光年間到臺北淡水山區定居,被認為是該地黃姓之始祖。
臺北寧夏路有一座全臺“陳氏大宗祠”,大殿有一楹聯曰:“三君翊漢光喬梓,二阮扶唐駕竹林”。
臺灣臺南市成功路的全臺“吳氏大宗祠”有一楹聯道:“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等。
臺灣宗親
臺灣同胞比較重視同宗同鄉的關系,保持著我國農村社會的傳統習慣。同宗系血緣關系,同鄉系地緣關系,兩者在社會演進中有其特殊的意義。
臺灣同胞保存有相當濃厚的慎終追遠的中華民族傳統,不少姓氏設有本姓的宗親會組織。
所謂宗親會,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分親疏,不分派別,建立宗祠,共祀其同姓之始祖,用以聯絡同宗感情。
早期的宗親會稱為"食祖公會",其宗旨是弘揚祖德,敦睦友誼,團結互補,以發揚宗族精神。
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祖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公共福利事業等。宗親會組織在臺灣極為普遍,。
如臺北市就有,李、王、龍、姜、宋、祖、何、郭、尹等數十個。據說臺灣現有的各級宗親會200余個。
除了宗親會外,臺灣【同胞異姓】,也會合成宗親關系。
有二姓聯宗,如柯蔡聯宗,蘇周聯宗;
也有數姓聯宗,如劉唐杜三姓聯宗,列山五姓聯宗,六桂聯宗等。
無論是以姓冠村還是宗親會聯宗,都寄托著臺灣同胞對大陸祖宗的無限敬重,這是尊祖敬宗,不忘中華民族血緣關系的一種由衷表現。
古風傳雅,民俗可親,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本是同根,臺灣同胞念念不忘列祖列宗,通過各種方式尋根思源,以寄托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
比如,祖先來自福建漳州的草屯洪姓,而甘肅洪姓的始祖則發祥于甘肅敦煌,古代敦煌和現在的臺灣洪姓喪葬,都有“念祖”的習俗。
這不正是海峽兩岸中國人骨肉關系的生動寫照嗎?
那么,各位朋友都是什么姓氏呢?有曾經遷居的歷史嗎?不妨在評論區講講哦~
對姓氏和家族來源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族譜網全媒體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