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現在年輕人和以前很不一樣,他們工作會思考意義。他工作的意義是什么?想不明白他寧愿不工作。”
——呼蘭,《脫口秀大會》
你是否有一種感覺?怎么不管是愛情還是事業,保質期都那么短呢?究竟是我們“愛不動了”,還是它們不值得愛?
智聯招聘在2018年發起的調查數據顯示,過半職場人平均不滿三年就要跳槽一次,其中有19.1%的白領表示,平均一年以內就要跳槽一次。
其實,僅僅是“跳槽”已無法滿足2021年的年輕人,時下更受歡迎的生活理念是“FIRE”,即“財富自由,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已經選擇了FIRE或是自由職業的“先鋒”,本已過上他人羨慕的自在生活,幾年后,竟然又回到了職場。
當代年輕人和職業的關系,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看,過耗的工作模式,加上環境帶來的不安全感,使人們渴望從殘酷的職場生活里及早撤退;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上班”與“不上班”背后的問題,也許更復雜,并非“FIRE”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我們也許應該開始去思考,“我是否還能去熱愛一份工作?”“選擇了這條賽道是否能夠堅持下去?”。
年輕人常為工作方向感到迷茫
我們和兩位選擇在一條賽道上走下去的女性聊了聊。一位25歲,正處在職業生涯的起步,卻能從平淡的言談中感受到她的早熟和堅定;一位35歲,從25歲開始就沒換過工作,整整十年,她卻覺得這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她們并非多么耀眼的人物,語言淺白、故事簡單,但展示出一種平靜又堅定的路線——可以不必跑、不必東張西望,慢慢地走完自己腳下的這條賽道,也讓我們聽見在“求變”的社會里,“不變者”的聲音。
01
25歲:享受黑暗的調色女孩
因為沒有捷徑,所以耐得住寂寞
子瀟是一位剛剛踏入社會兩年的95后女孩,在光鮮亮麗的電影行業里,學習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她本來是有機會去當導演或編劇的,但她卻選擇了其中不太顯眼的一環——調色師。
調色是一部影視作品最后的環節之一,好的調色可以讓電影散發出更好的質感,像子瀟喜歡的電影《影》的調色,簡單的水墨暈染,“不喧賓奪主,又讓人舒服。”雖然調色能夠改變的空間不大,但這種細微的變化正是電影質感好壞的判斷條件之一。子瀟喜歡也擅長制造這種細微的,卻重要的痕跡。
影視后期制作工程文件
此外,調色較少被打擾的工作性質也是吸引她的原因之一。她說,“它不太需要和人打交道,很安靜。”
子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電影公司當調色助理,那是最接近她理想的一步,但付出的成本很大。調色工作的壓力本身就大,再加上子瀟想要盡快提高調色能力,所以常常加班到凌晨三、四點回來,“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在一個黑暗的房間里,這個行業沒有捷徑,只有調得多才能進步。”但壓力導致她情緒不穩定,神經長期處于緊繃狀態。
除了精神壓力外,生存壓力也隨之而來。這份工作的收入不高,很長時間需要母親的接濟,“交了房租就沒剩下多少錢了”。
子瀟第一次租的房子
可她硬是撐了很久。一方面是因為喜歡電影,“哪個影視人不想做電影呢?”而且想到同部門另外兩位比自己年長的調色助理,他們放棄了高薪工作,來到這里學習調色,她更覺得自己的困難算不得什么。
另一個理由則很簡單,每次當媽媽在滾動的演職員名單里找到她的名字,她都感覺很開心。“我不在她身邊,能讓她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也挺好的。”
但堅持了兩年后,最終,身心疲憊的子瀟還是選擇換了工作,不過仍然是在一個賽道里,從電影調色轉向電視劇調色。
《海賊王》中的路飛自由勇敢,是子瀟的精神偶像
這兩者是一條賽道里的兩條分支。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一些本質觀念上的不同。
電影更愿意凸顯人物、畫面的細膩質感,當下的電視劇則更趨向濾鏡后的統一審美。此外,電影調色的工作周期相對較長,更在乎作品的藝術性,調色的空間較大;而電視劇的制作時間比較緊張,常會為了趕進度而犧牲質量,給予調色師的創作空間沒有那么大。
當被問到是否害怕自己離電影越來越遠,以及事業和志業的沖突時,子瀟表示她在一開始就接受了這樣的落差,卻不認為這一定是犧牲。“還會有新的挑戰,比如怎樣說服客戶不要去調不符合影片氣質的顏色。”
對于子瀟來說,最近感到幸福的事是,
當她從調色室里走出來時,能看到空中的夕陽
她有一個行業偶像,是一位非常資深的調色師,據說是做了多年廣告之后才去做電影調色,這給了她隱隱的鼓勵。“我還是希望以后可以回到電影調色,調一部自己的電影,雖然現在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這件事,但我相信時間。”
在子瀟看來,真正核心的部分不會被職業的“殼”磨損,兜兜轉轉,積蓄更多的能量,才可以撐得住自己的志業。
02
35歲:是母親也是創業者
“沒特意堅持什么,這只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說25歲還處在對職業生涯的判斷較模糊的階段,那么35歲的職場人大多對職業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認知。與此同時,“35歲焦慮”正追捕著人們,它仿佛成為職業生涯的分水嶺,或成功擠進下一個賽段,或被淘汰。但也有些人,在這個游戲規則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曉曉今年35歲,是一位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是寧波一所開辦已十年的小語種培訓學校的校長。
她似乎一直是憑直覺行事,喜歡“一鼓作氣”的人。雖然有能力去一線城市,但她一開始就沒有向外張望,畢業后徑直回到了家鄉寧波,“我從沒想過要離開寧波,我很喜歡它,喜歡這里的節奏和人。”
就像從大學選擇西語作為專業開始,她的人生就再沒離開過這門語言。一個人最初選擇一門語言作為專業可能是出于偶然,但一直和一門語言延續著緊密關系,一定是她和這門語言之間有相投契的地方。
2009年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廣場的曉曉
曉曉回憶自己初到西班牙的時候,茫然無措地站在路口,而陌生的西班牙人領著她一直走到目的地,這讓她對這個國家產生好感。西班牙相較于其他歐洲國家,是一個弱階層化的國度,“在我的朋友圈,有清潔工,也有外交官,我不太喜歡等級這個東西。”她覺得西班牙內在的性格很像中國農村,沒那么精致,甚至有些粗糙,但重視家庭、彼此友好,放松自然。
這種國家性情也體現在語言本身,西語的字音里有很多“ei”的音,“當你讀‘ei’的時候,你的嘴角是咧開的,就像在笑。而西語的發音也是清脆、直接的,和西班牙人的性格很像,是一門讓人快樂、教會人去快樂的語言。”曉曉說。
在曉曉身上也可以看見這種干脆直接、善于自我調節的性格。在學校創辦初期,壓力很大,再加上由于地方小,出現了惡意競爭,有同行到工商局告她的學校。當時一起創業的伙伴有人離開,她則選擇堅持,“我不是抱著玩票心態來的,要不不干,要不就做好。”當時她25歲。
2010年曉曉學校正式開業留念
包括在疫情期間,她樂觀的“西語性格”再次體現。很多老師擔心上課問題,她卻并不在意,不鉆牛角尖,而是不斷地采取行動,是她的行事作風。“最嚴重的那一個月,我就帶領老師們每天在線磨課,保證線上和線下的課程質量不要差太多。”她還給老師們買口罩、按摩椅,盡量讓他們放松下來。
曉曉也希望將她在西語里體驗到的快樂,傳遞給學生。“教一門語言不僅是教一種工具,而是教給他們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讓他們的視野可以更大一點。”
2013年曉曉帶學生去西班牙馬德里暑期游學
當然,曉曉也有無法自愈的時刻,尤其是成為母親之后。
母親這個身份對曉曉來說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它讓她更進一步探索教育的未來,關注兒童教育;而另一方面,意味著生活和工作之間艱難的平衡。她承認自己常常力不從心,“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是要有取舍的。”
曉曉的孩子還處在很需要媽媽的狀態,不太能理解為何媽媽要經常離開自己,“我和大兒子的狀態,會更像朋友,我會告訴他我累了,他會說出他的想法,然后說,‘媽媽我哭完了’。雖然他很小,卻能支撐我。”
在戶外給學生上課的曉曉
曉曉的人生路徑一直像是從原點回到原點的過程,從寧波回到寧波,從西語回到西語,然后這兩個原點又重疊在一起,構成她的事業,她再繞著這個點,用圓規慢慢畫更大的圓,沒有太多曲折,干凈又利落。“圍繞這個事情的中心,慢慢去做更多的事,會讓我感到很安心。”
成為老師、成為母親,每一步都是平淡又扎實的,如她所說,“我沒有感覺自己在堅持什么,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03
在“求變”的社會里
做一些“不變”的事
子瀟和曉曉,一個也許是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所以單純而堅定;一個已開始面對一些無法躲避的壁壘,仍在風浪中保持樂觀。她們的驅動力從自身而來,熱情是更難被消磨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時的熱潮吸引,以至于在人生路口東張西望,在各條賽道不斷徘徊。如何在“求變”的社會里,做一些“不變”的事,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和府撈面的創始人李學林便是如此,早年從事3C零售行業,而后闖入餐飲行業的他看似是一個“求變”者,但在這個“變”中,他其實有自己的“不變”。不論是在哪條賽道里,他都要求自己做事要扎實,頭腦要清醒。
和府撈面融入中式書香元素的設計
在創業初期,李學林就做了大量調研,考察世界各地的餐飲市場,還聘請了咨詢公司。這個過程耗費了大量成本和時間,有人認為不值,但他卻篤定,“創業如同打井,關鍵是你是否確定這下面有水,而且水源充足。如果確定,那么剩下的只是如何做的事情,這些投入都是必須的。”
此外,在一個充滿誘惑的賽道里保持清醒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紅利,可以將一個品牌更快速地推廣至大眾面前,但也極易讓一個企業只是曇花一現。
李學林很早就意識到雖然餐飲賽道不斷有資本涌入,但這種表面的熱鬧不能使人信服,“這是品類的成功,但不一定是品牌的成功,我們不想成為餐飲投資泡沫中的一朵云,在一條賽道實現‘長紅’才是我的目標。”他知道在漩渦中站穩腳跟,保持清醒理智,才能走到終點。
和府撈面打造“書房里的養生面”
這種穩扎穩打的特質和清醒的認知,也使得李學林可以帶領和府撈面在競爭激烈的餐飲賽道里一次次“活”下來,穩步前行。
和府撈面非常重視建立良性的體系保障。不論是服務、品質還是口感,每一環都要通暢才能讓一個品牌走得更遠。讓一碗面一下“出圈”容易,讓一個品牌被人持久信賴卻不容易。
尤其是遇到困境時,一個看似細小的問題,其實都會影響整個企業的長遠發展,比如解決外賣面條總是坨的問題。和府投入資金,經過多次研發測試,終于解決了長期痛點。
和府撈面的面條初始硬度比較高,也就是咀嚼性更強、更有勁道。而隨著泡湯時間的增加,和府面條的硬度下降曲線也比較平緩,可以較好維持面條的原本的口感。
和府撈面番茄湯豬小排面
企業的發展,其實也像一個人的發展:在既定的目標下,不斷調整自己,增加自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在更長的周期內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
和府撈面洞察發現,當下的市場,體驗式消費、夜經濟、“正餐輕量化”受到青睞;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消費者也需要更加便捷的服務。立足于數字供應鏈的品類延展,和府開發形成了多新場景方案:和府小面小酒、財神小排檔、和府火鍋和她的面等等。
和府撈面新品牌“小面小酒”是對“北漂”、“滬漂”生活方式的洞察,是獻給都市夜歸人的“治愈系地標”。在國風典雅的空間環境內,“小面小酒”拓寬了炸烤、酒飲、下酒菜、江湖菜的等差異化的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更酣暢淋漓的社交體驗。
和府小面小酒
在宅家場景,“和府到家”、“和府商城”則用多一點的儀式感來回應消費者對精致就餐的需求。無論是不犧牲口感的外賣產品,還是無須撕開包裝即可微波的“鍋氣”炒飯,從線下門店延展到新零售場景,和府始終不斷開創、升級餐飲服務的新標準。
從一碗面到一種情緒治愈,“風味人間目的地”和府撈面希望成為城市基因的一部分,成為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
從一個個體,到一個品牌,在一條賽道上堅持下去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方向,還要不斷提醒自己是否背離了最初的原點。這個過程,需要能力,也需要堅硬的真心。
(部分圖片來自受訪者、和府、
Unsplash、互聯網)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制:沈藝超
作者:Feathers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宋玖
(實習生王玨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