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好,我是晦語難言,很高興在這里與大家見面。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我是誰》這首歌的理解。
相信大家大部分都是從《我的音樂你聽嗎》這檔綜藝欄目中了解到這首歌以及認(rèn)識到鄭闖這個人的。
在《我的音樂你聽嗎》第一期中,鄭闖作為參賽選手與同位選手的王正濠(卷卷)競爭AB面席位(得分高者為A面,反之B面詳細(xì)規(guī)則請觀看節(jié)目)。
在王正濠實力獻(xiàn)唱歌曲《想要說》之后,同為樂隊出身的鄭闖被選作競爭對手。與之前王正濠演唱歌曲輕松歡快的曲調(diào),以及直抒胸臆的臺詞不同。鄭闖的《我是誰》作詞極具意識流,一句句臺詞看似松散混亂,但是細(xì)品會發(fā)現(xiàn)其實句句息息相關(guān)。
下面就來一起看看這首歌的魅力所在吧!
“彎彎的月亮像枕頭
南邊來了個麥克風(fēng)
剛剛是誰在叫我
外面的太陽又升起了
低頭玩著小石頭
餓了就找牛奶喝
電視開著就坐著
媽媽又喊我睡覺了”
歌曲開頭是平淡的敘事風(fēng)格,第一句“彎彎的月亮像枕頭”說明了“我”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后面描寫的情景是夢中所想,也為下面的“醒了”作鋪墊。
第二句中的麥克風(fēng)表示“我”走上音樂道路。
其他六句描寫了從“我”從起床到睡覺的一天。
“那天我被張佩服用石頭砸了一下頭
完事醒了我就忘了我是誰
變成了一個四歲的小孩 ”
這部分歌詞開始發(fā)生改變,張佩服的出現(xiàn)讓歌曲走向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方向,但鄭闖演唱的情緒依舊平淡,像是在回憶被“我”被張佩服用石頭砸了頭,也說明了上一部分描寫的是“我”四歲時的經(jīng)歷。
而至于張佩服是誰,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依我的理解,張佩服是“我”想成功的欲望,“我”被這種欲望侵占了腦海,開始迷失自我。
“木吉他斷了一根弦
小貓長得有點像小狗
我的鞋子去哪了
今晚又做了一個夢”
這部分歌詞更有趣,如果說第一部分是零碎的描寫兒時的時光,那么這一部分就是抽象的描寫“我”現(xiàn)在的處境。
“木吉他斷了一根弦”,說明了“我”的音樂之路開始出現(xiàn)瓶頸甚至下坡。而小貓為什么有點像小狗呢?因為“我”為了追逐成功也已經(jīng)不像自己了。鞋子代表著“我”的音樂之路,“我”已經(jīng)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該如何繼續(xù)將自己的音樂之路繼續(xù)下去。“今晚又做了一個夢”,什么夢呢?那就是后面歌曲對自己的追問。
“我是誰
我是誰
我是誰
我是誰”
這部分唱法依舊和之前一樣平靜,但鄭闖聲音中的情緒在不斷地堆疊,最終在最后的一聲嘶吼中爆發(fā)。
四句我是誰,“我”在不斷追問著自己,也在不斷追問中,伴著那聲嘶吼開始了對自己的解剖。
“那天我被張佩服用石頭砸了一下頭
完事醒了我就忘了我是誰
我變成了一個四歲的小孩
我變成了一個四歲的小孩
回家后我只認(rèn)得那盛飯的碗
那碗 那碗 那碗 ”
歌曲到了這,先前堆疊的情緒已然開始爆發(fā)。歌詞與上面重復(fù)的部分在鄭闖的嘶吼下更凸顯了之前的迷茫。“回家后我只認(rèn)得那盛飯的碗”,說明“我”的初衷和“我”現(xiàn)在的所做相差甚遠(yuǎn),但“我”依然還認(rèn)得之前“我”的夢想。
重復(fù)三遍的“那碗”,每一次的嘶吼都比上一次的更有力、更堅定,也把歌曲推向了新的高潮。
“我”終于找到了“我”做音樂的初衷,“我”找到了我是誰!
“路人說我是脫韁的野馬
孩子說我是會飛的鳥兒
叔叔說我是倒掛的時鐘
媽媽說我是不會枯萎的花 ”
“我”開始堅持自己,不再為成功丟掉本心。“我”沒有了束縛,成為了路人眼中的脫韁野馬,但同時我有了自由,成為了孩子眼中的會飛鳥兒。就算親戚朋友認(rèn)為我是倒著走的時鐘,離他們所想的成功越來越遠(yuǎn),但了解我的媽媽知道,我這是煥發(fā)了生命的活力,成為了不會枯萎的花朵。
“一個小孩
一個小孩
一個 一個 一個 一個 小孩
一個小孩
不要問我是誰”
歌曲結(jié)尾在反復(fù)的強調(diào)“一個小孩”,不僅表達(dá)了“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初心,也表現(xiàn)了自己那種失而復(fù)得的喜悅。
“不要問我是誰”,這句歌詞在高潮中回落到平靜,“我”是誰這事不用再問,因為“我”的答案已經(jīng)找到。
總得來說,鄭闖的這首《我是誰》確實是一首值得聆聽的歌曲,不論是歌詞的寫作水平、現(xiàn)場的表現(xiàn)能力和鄭闖的感情融入都做的非常到位,在《我的音樂你聽嗎》節(jié)目中也是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
最后,這篇文章是我對《我是誰》這首歌的看法。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也不是鄭闖肚子里的蛔蟲,理解可能有所偏差,所以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如果有讀者朋友有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評論區(qū)告知,謝謝大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