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能力,是指一個人分辨不同事物之間的異同之處的能力,我們常說的一個人是某個領域的可能,其實就是說他在這個領域具有很強的區分能力!我們通過兩個場景來看一下區分的應用。
場景一:你和一個朋友約好時間在一個地方碰面,但是朋友遲到了,你會在心里不爽,覺得對方的遲到是不對的,從而開始對他貼一個標簽,這個人就喜歡遲到,如果類似事件頻發,你會覺得朋友沒有時間觀念,久而久之,從這一個點,你會慢慢的覺得這個朋友其他地方也開始看著不順眼了,蕞后可能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場景二:我們再來看這樣一段對話
A:你喜歡吃榴蓮嗎?
B:不喜歡。
A:那吃榴蓮是不是不對呢?
B:當然不是。
在場景二中,有沒有發現,對于水果,我們往往有很好的區分能力。你不喜歡榴蓮不代表榴蓮不好,不等于榴蓮不對。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對是不對。
在場景一中,一個喜歡遲到的朋友,在遲到這件事情上是不對的,你可以不喜歡他,但是并不代表他這個人是不行的,也許在其他領域或者其他場景下,他又是另一個表現。
這就是區分的能力,在對待水果上,因為沒有感情牽連,我們往往能夠做的比較客觀、多面,正確的看待問題。但是一旦對方從水果變成了一個人,很多時候,因為情感因素,你的判斷就會主管、片面,陷入到某個具體問題中。而區分能力,就是讓你從中跳出,換一個視角看問題。
區分,借用《大學》的一個概念叫做“格物致知”。意思是把不同的事務分門別類、清晰明白的放進一格一格的格子里,使我們更清楚知道他們分別使什么,有什么特點。
通過區分,我們可以更清楚我們的狀態。比如,我們可以區分我們的喜好、判斷、情緒與事務的真相之間的區別,而不會過分執著于自我,可以更加開放包容的生活。
所以,當你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喜好來處事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喜歡吃榴蓮嗎?”。
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如何區分“同情”與“關心”呢?
這是兩個很容易餛淆的概念,我們都知道他們之間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僅僅是隱隱知道是不夠的。因為很容易在具體的生活中,我們就將自己的表現混淆了。我們必須要清晰地區分出來。
當我們深入地去看,我們就會把握到,原來兩者的區分點在于 “同情”,在于將自己擺的位置比對方高,因為強者才會同情弱者,所以是基于對方的情況決定的,而“關心”則是將自己擺得和對方平等的位置,因為不論對方的情景如何,我們都可以平等地關懷對方。這就是區分。
所以由此總結出區分的作用是:
1、剝離混淆
2、換角度看事情
3、切斷因果關聯
了解區分的定義和作用之后,我們再來看下,如何找到區分的切入點去加強鍛煉自己的區分能力呢?
今天先介紹第壹個方法:事實VS真相VS演繹
事實:真實呈現出來的現象狀況本身;
真相:導致事實狀況發生的真正原因及隱藏在事實狀態背后的真實內在邏輯;
演繹:觀察者因特定視角或邏輯而對事實進行的推理、判斷。
我們再以“關心”和“同情”為例。假設一個人他其實是在“同情”(真相),而自己卻混淆了,還以為自己正“關心”對方。
這個時候,對方可能因為不愿接受這種“憐憫”而拒絕你的“關心”(事實)。而你還委屈的埋怨對方不開放(演繹)。
我們從第二個角度入手就不難發現,他“關心”的目的本來是想支持對方,想讓對方更好,但是現在的行為,卻在潛意識里面流露出自身的優越感、渴望別人的認同、羨慕,而正是這一點導致他得到了與目標相反的結果(對方拒絕接受)。
由此看出,區分可以讓一個人更好的看清自己的盲點,進而愿意進行自我調整、遷善自己。而區分更是一種邏輯辯證的學習,我們做區分,其實就是剪斷我們已有信念中的因果邏輯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