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上方藍字,關注“海案線”
孩子沉迷于網絡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下面我們要說的這位12歲女孩小安,因為迷戀用手機觀看直播學游戲攻略,竟背著家人給主播打賞,刷掉了爸爸微信里的一萬多元,小安的父母因為這事是寢食難安。
12歲女孩打賞直播刷掉10383元 菜農父母寢食難安
12歲的小安從去年開始接觸一款名叫“和平精英”的手機游戲,她還在抖音上關注一個叫“墨痕哥哥”的帳號,通過觀看“墨痕哥哥”直播學游戲攻略。今年8月,小安的爸爸讓她幫開通微信支付功能,小安便記住了密碼,9月15日,小安第壹次用爸爸的手機給“墨痕哥哥”刷了直播禮物,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
小學生 小安
第壹次刷了多少錢?6元。后面多久之后又充了第二次?過了一天吧。后面你一次性充了蕞多的數額是多少?1000元。
小安說,每次充值之前她心里也有些猶豫,但“墨痕哥哥”規定必須要刷199抖幣才能和他玩游戲,于是小安都會忍不住繼續充值。
小學生 小安
那你跟他玩游戲多少次?有十幾次。
記者打開抖音直播充值界面看到,蕞低可充值6元人民幣換60抖幣,直播禮物從1抖幣到30000抖幣不等,小安送的蕞貴的禮物是“抖音1號”,需要10001個抖幣,也就是1000.1元人民幣。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小安總共在抖音上花掉了10383元。小安一月豪擲上萬元,然而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小安的父母都是菜農,每天忙碌20多個小時,一年收入也才一萬多元。
小安媽媽 甘女士
意味我們一整年收入的錢了,這個一萬塊錢,難哦,真的很難哦。
律師:如有證據 未成年人巨額打賞可追回
律師表示,根據法律規定,未成年人如果做出超出他的年齡、智力和能力認知的行為,必須由監護人代理或同意,否則,可以認定是無效行為。
律師 潘衛國
如果說未成年人的家長有證據證明,小孩是在未取得監護人的同意下所作的行為,而且數額是比較大的話,家長有權來追回這些打賞的財物。
對此,可能表示,網絡打賞具有一種成癮效應,未成年人很容易沉迷其中,為杜絕此類事件,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直播平臺及主播的監管,而家長也要盡到監護職責。
揚州市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 王道榮
失去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就容易使孩子偏離到網絡上的感官刺激,然后成癮、失控,網絡成癮背后就是缺少高質量的精神陪伴,缺少人生追求的目標。
“網癮防治”擬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
網癮即網絡成癮癥,不僅折磨著無數青少年,也折磨著他們背后的家庭,究竟應該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網絡呢?今天,十三屆華夏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開幕,將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網癮防治”擬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
1.69億青少年網民亟需網絡安全保護
秦志豪是大二的一名學生,提到游戲,他笑稱初中時的自己是資深“網癮少年”。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秦志豪
我當初應該算一個比較合格的網癮少年,一天單獨玩超過12個小時,一頓飯就是一天,一直玩,就是凌晨三四點鐘,然后一覺起來以后然后又是三四點鐘,然后晚上吃一頓飯就接著玩。
秦志豪告訴記者,這樣打游戲的狀態他和身邊的同學大概持續了一兩個月,緊接著他的身體出現了一系列狀況。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秦志豪
臉色反正肯定是蠟黃蠟黃的,每天都是,然后就是整個人就特別的虛,會出現非常就是非常嚴重腰間盤那種感覺,就非常疼非常累,但是還在堅持打游戲。
除了身體的不適,長時間打游戲也嚴重影響了秦志豪的學習和生活。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秦志豪
就是在學習上,然后在生活上,然后包括在交友上,都會有挺大的影響,對于當時我來說是一種疾病,是已經成癮了。
秦志豪的情況并不是個案,在采訪中,很多大學生都坦言自己打游戲,并且都很入迷。
小陳
我現在也經常玩,一周可能得占了有將近十個小時。
據第43次《華夏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8 年 7 月 31 日,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69 億,其中,92.0%的未成年網民均使用手機上網。未成年網民上網活動非常豐富,排名靠前的主要有利用互聯網學習(87.4%)、聽音樂(68.1%)、玩游戲(64.2%)、聊天(58.9%)。其中,小學生主要是利用網絡打游戲和看視頻;初中生偏愛網絡社交和聽音樂;高中生普遍刷微博、逛論壇和網上購物。
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 牛雅娟
我們可以提前預防,一個是科學使用網絡很重要,另外培養孩子廣泛的這種興趣很重要,我們主張家長多陪伴孩子。
網癮防治擬入法 也應明確禁止電療
實施7年后,《未成年人保護法》將首迎“大修”。當前,我國只有《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和《嚴格規范網絡游戲的意見》,立法尚屬空白。網癮防治有望入《未成年人保護法》,這確實是網癮防治在法律層面上的實際進步,也進一步凸顯了China層面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視。有可能表示,網癮防治入法,并不是只需要給出相對應的舉措路徑即可,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證網癮防治的現實準確性和規范性,不僅要明確網癮防治能做什么,更得明確網癮防治不能做什么。比如,法律上應明確禁止電療,進一步說,明確嚴禁暴力毆打、虐待脅迫戒除網癮等紅線,更好保護未成年人權益。
法律法規的完善,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同時也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承擔起教育、陪伴等責任,引導孩子健康使用網絡,遠離網癮。
法治社會 普法先鋒
《海案線》與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