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歲歲月圓。
抬眼望月,因云遮面。咬一口月餅,滋味個中。看看中秋晚會,千篇一律的歌舞。不知何時,年節已不再有任何期待,傳統的民俗文化都在,但是走心的程度卻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
我兒時的月亮純凈高遠,白色的月光灑落在地上一片清冷,給庭院里涂上一層薄薄的銀色,我常常借著月光看書、畫畫。
那時看月亮里真的有棵大樹,老干虬枝,暗影如墨,總是幻想著玉兔在樹下搗蒜,什么時候能上去看看嫦娥仙子。
我也曾見過一輪紅月漸出東方,周圍如血色浸染天際。我騎在土墻上欣賞,晃忽間錯認成落日重升,卻又與日出不同,有一種無法形容的魅惑與玄妙。
那時的月餅只有五仁的,里面裝點著青絲美味。平時不舍得吃,只能留到中秋這一天全家人分享。我一直不喜歡吃月餅,但是每次吃月餅老爸老媽講的故事卻著實令我著迷。從嫦娥偷吃仙丹被懲罰永住月宮,講到岳飛往月餅里塞紙條聯合百姓抗金,不僅給月餅賦予神話色彩,還披上了愛國的外衣,以致我常常幻想著掰開月餅時,里面會出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大義凜然的話,進行一場絕密的愛國運動。
很多年我都覺得月餅跟岳飛關系密切,除了姓氏相同,岳飛還寫過“八千里路云和月”呢。直到有了度娘,我才查到往月餅里放小紙條的另外版本。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反抗元軍,苦于無法聯系各路義軍,軍師劉伯溫獻計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到了約定之時,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勢如破竹,成功滅元。后來,朱元璋傳下口諭,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餅子稱為“月餅”,作為中秋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分發給全體將士,并與民同樂。其實還有很多關于月餅來歷的版本,據說名字還是大美女楊玉環起的呢。但是,在咱們北方,一直堅信“岳飛抗金藏紙條”的故事。
同是兒時月,今昔各不同。在我家毓寶眼里,月亮很可怕,尤其是圓月,她說像一只大眼睛長在天上。細思,確實有點恐怖。我那時叫嫦娥為仙子,她喊嫦娥姑娘、嫦娥姐姐,比起女媧婆婆的稱呼還是好了很多。月餅不用等到過節可以隨時買來吃,這正是現在孩子們的幸福之一。很多我們小時努力爭取的東西,現在的孩子們輕易就能得到。
時代在進步,我們畢竟會老去,享受當下吧。
對了,昨天的月亮去哪了?
一直都在我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