蕞近一部熱播電視劇《掃黑風暴》頻頻刷屏,這部電視劇中有一位“黑老大”孫興。可能你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但只需一個細節,就可以展露出他到底有多么兇狠:
他在懲罰徐英子時,讓其咬住大理石桌面,然后用手肘猛擊其后腦勺。
你以為這只是電視而已嗎?不,孫興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孫小果。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孫小果是誰?
他是一個1994年因輪奸少女被立案調查后,緊接著取保候審,沒坐一天牢的人;
他是1997年強奸3名少女、犯下多起犯罪事實,1998年被判死刑后不僅沒死,還能在2010年出獄的人;
他也是在2018年踢爆別人膀胱,在2020年終于被執行死刑的人。
他的惡行已被報道得太多,無需贅言。
其中有關孫小果案主審警官蔣彪的一篇報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披露了孫小果一個不為人知的側面,還稱孫小果跟他哥哥確實不一樣。
縱觀孫小果的人生經歷,結合他的母親在獄中的采訪,這一點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把它稱之為“苦難守恒定律”:
人只有在苦難中才能修行,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是一定的,“先苦后甜”跟“先甜后苦”,你必須選一個。
01 成長環境使他沒機會接觸苦難
華夏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可能李玫瑾,曾經在某檔電視節目中這樣說道:
然后她舉了一個例子:李雷。
他是2009年北京大興滅門案的兇手,在這起慘案中,他舉到將自家六口人全部殺掉。華夏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追溯他的犯罪心理,據悉,他12歲之前被寄養在奶奶家,因是長孫,奶奶對他極其溺愛,養成了任性驕縱的性格。
其后被接回父母身邊,他的父親對他施行“棍棒教育”,父親的嚴厲沒有換來他的優異成績,他很早就輟學打工。
在獄中接受采訪的他,稱自己在家庭中感覺到約束,除了父母,妻子也整天管著自己,必須得按他們說的做……
縱觀孫小果的成長經歷,他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與李雷有相似之處。
他出生在一個小康之家,生父生母都是公安干警,5歲那年,父母離婚,據孫小果的母親孫鶴予稱,孫小果的生父酗酒暴力,時不時打罵母子倆。
父母離婚后,孫小果判給母親,但母親沒時間照顧他,他依舊跟著父親生活。直到孫鶴予跟繼父李橋忠結婚,安定下來,孫小果才回到母親身邊。
由于孫鶴予缺席了孫小果的童年,她的內心一直認為自己對孫小果有所虧欠,因而無原則的溺愛多于嚴格的管教。
孫鶴予還修改了孫小果的年紀,讓他進入武警學校學習,然而孫小果并不安心接受學校管教,未滿18周歲的他,早已結識了很多社會青年,成天游手好閑,直至1994年犯下第壹宗強奸罪。
“小康之家”、“棍棒教育”、“溺愛”、“近墨者黑”,這四個詞足以概括孫小果和李雷的成長經歷。
他們沒有經歷過苦難,既不像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深知“一粥一飯當思”,也沒有被父母有意識地通過體育訓練培養吃苦精神,父親的“棍棒教育”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溺愛,讓他們變得既暴力又驕縱。
02 母親無原則的庇護
如果孫小果在犯下第壹宗強奸罪時就能得到相應的懲罰,接受勞動教育改造,吃點苦頭,或許他會有所收斂。
但是正因其母孫鶴予無原則的庇護,他才為所欲為,不知界限,做事完全不考慮后果。
1994年,孫小果犯下第壹宗強奸罪,那年他未滿18周歲,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然而孫鶴予替孫小果搞來一張虛假的健康證明,謊稱孫小果有乙肝,又通過走后門,使得預審科的民警和領導同意他由刑拘轉換成取保候審,實際上孫小果一天監獄都沒坐。
沒有被收監的孫小果更加肆無忌憚。1997年,孫小果犯下多起強奸案,還帶人毆打、凌辱少女張某六七個小時,致其重傷昏迷。
張某家人報案后,孫小果再次被立案調查,1998年,孫小果一審被判處死刑,1999年,二審改判為死緩。
此次孫鶴予也因為1994年偽造假病歷一事,吃了幾年牢飯。可是她2003年出獄后,又開始為這個“寶貝兒子”四處活動了。
首先孫小果的刑期改為有期徒刑20年,他在監獄里享受的也是特殊待遇:不住監舍,單獨住在勞動工具保管倉庫,里面有點電視、零食、電爐、游戲機,別人勞動的時候他打游戲,還可以出監探親。
在孫鶴予和李橋忠一頓“猛如虎”的操作下,孫小果于2010年出獄,實際服刑時間只有12年5個月。
孫小果出獄后,搖身一變成了成功商人,他開公司、辦酒吧,啟動資金都是從母親孫鶴予那里要的。
孫鶴予對于兒子在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但只要兒子開口要,就是有求必應。
孫鶴予在獄中接受采訪時,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孫小果出獄后,先是跟她和李橋忠住在一起,后來因為與兩位老人的作息習慣不同,很快孫小果就提出買房自己住,他跟孫鶴予借錢,孫鶴予親昵地回應“小騙子,兒子跟媽借錢哪有還的。”
孫鶴予很快出資為孫小果買下一棟價值近千萬的別墅。
《戰國策》中有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由于無知和淺薄,孫鶴予對兒子的所作所為并不是“愛”,而是實打實的“害”。
孫小果還有一個哥哥,當年被判給了父親,據孫小果案的主審警官蔣彪稱:“他的哥哥跟著父親,后來也確實在部隊錘煉了,兩個人確實就不一樣。”
孫小果的人生,一切都太易得了,從來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種被人助推的順利和時刻有人跟在身后替他“擦屁股”的“關愛”,讓他不知收斂自己的欲望,蕞終從云端跌入了地獄。
03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苦難還有何意義?
孫小果的主審警官蔣彪,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
孫小果是一個做事沒有長性的人,他舉例,孫小果有段時間喜歡車,就買了一輛法拉利,花了大把大把的錢在車上,但過一陣子不喜歡了,就給小弟開,小弟飆車,車毀人亡,他也滿不在乎;想搞房地產,發現很難涉足,就放棄了;又去涉足礦業……“反正沒有特定喜歡的,愛好非常廣泛。”
正是因為沒有經過苦難的錘煉,孫小果才會做人做事都任性驕縱。
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恒定的,它不會隨著時間消逝而消失不見,你只有老老實實解決過這道課題,才會讓自己升級;否則你18歲遇到的難題,28歲還會以另一種形式再來一次,直到你克服為止。
你越是選擇現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來犧牲更大代價對付它。孫小果的案例,足以說明這一點。
如果現在有人跟你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你會不會反駁說“這一套過時了?”
在當今社會,我們確實不用像老一輩人一樣吃物質上的苦了,絕大多數人都能解決溫飽問題,那我們還要吃苦嗎?
兩個同樣30歲的人,吃過苦的人顯得有種厚重感,能夠了解蕞底層的喜怒哀樂,也具有巨大的承壓能力。
而現在的吃苦主要是精神上的“苦”,為了自己追求的事物,能夠長期忍受孤獨和寂寞,放棄娛樂,放棄安逸,放棄散漫,放棄享受,其本質是自制和自律的能力,是深度思考、殺伐決斷、堅持到底。
看看我們身邊吧,各種短視頻、沒有營養的快訊充斥在周圍,觸手可得的歡愉讓我們上癮,同時圈養起我們,讓我們喪失了用痛苦磨練自己的斗志,讓我們走不出舒適圈。
華夏政治學者張維為就曾在節目中這樣說道,如果一個人想做大事,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吃苦精神,包括當兵,吃苦是鍛煉人的意志,別人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你還可以堅持下去。這種能力貫穿于任何工作。
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
“做困難的事,因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做那些困難的事。”
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難修行,而缺乏沉默吃苦、修煉力量的人,將在生活的任何方面一事無成,必將付出代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