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小伙伴們都要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吧?
你知道嗎?
其實,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
到了唐代才成為華夏認定的官方節日。
賞月、放小長假的習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據說,乾隆過中秋的時候,
生日節日一起過,華夏放假三天,
連軸看戲八小時……
中秋節,我們為什么要吃月餅?
嫦娥,竟然是蛤蟆精?
《靜夜思》里為什么會有兩個“明月”?
……
關于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
南京大學李曉愚老師鉆研多年,頗有心得。
李曉愚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說故事》欄目
講述傳統文化故事
一起來聽聽博學多才的李老師講述
有關中秋、有關月亮的,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吧~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么?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民間有各種說法,像什么嫦娥、玉兔、蟾蜍紛紛登場,但這些只是傳說,當不得真。目前比較靠譜的觀點是:中秋節是在祭月風俗的基礎上形成的。
古代的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傳統。為什么要祭祀日月呢?
用漢代經學大師鄭玄的話說,“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帝王自命是上天之子,自然要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姐。
帝王祭拜天地日月,一來是尋求它們的庇佑,二來也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對父母有多孝敬,對兄弟姐妹有多友愛,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孝悌”。
祭月是天子的盛大活動,普通百姓雖說沾不上邊兒,但心理上還是受到很大影響。大家暗暗琢磨:雖然沒資格把月亮當姐姐祭祀,但是拜一拜,求它保佑總可以吧。于是民間逐漸興起了拜月的風氣。
古人拜月有求團圓的,有求姻緣的,有求美貌的,還有求考試過關的。
據說戰國時齊國有個超級丑女叫鐘無鹽,她年幼的時候曾虔誠拜月,長大后因為品德出眾被選入王宮,但因為長相實在難看,始終未被寵幸,某年的中秋夜她又在宮中拜月,偶遇齊宣王,大概是月光惹的禍,齊宣王居然把她看成了絕世美人,決定立她為后,等天亮看清楚,想收回成命已經來不及了。
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
關于月餅的來歷,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中人氣指數蕞高的一個版本跟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有關。
據說元朝皇帝為了加強對百姓的統治,規定每十戶人家設立一個“管家公”,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時時刻刻監控百姓,防止百姓有造反的舉動。
這些管家公仗勢欺人,百姓實在忍無可忍,偷偷跑去找朱元璋的起義隊伍,請求他除掉管家公。朱元璋很為難,這些管家公人數眾多,又散布在百姓中間,很難一舉清除,而且官兵搜查嚴密,消息也不容易傳遞出去。
這時候軍師劉伯溫給出了個主意,他讓人放出風聲,說老天爺要降大難于人間,想要幸免就得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對月吃餅。
于是大家爭相跑去糕點店買餅,等把餅掰開一看,里頭有張小字條,上面寫著:“中秋子夜時,齊殺管家公。”
百姓感到奇怪,悄悄一打聽,發現家家戶戶的餅里都有這么張字條,于是一起拿起菜刀、棍棒,將管家公打得落花流水。為紀念這次起義的成功,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就下令每年中秋節吃月餅。
《風物的故事》 李曉愚 著
把月餅的起源與軍事謀略掛上鉤,聽起來驚心動魄,不過這畢竟只是傳說,可以娛樂,不能當真。月餅當然也是餅的一種,要追溯它的源頭,就要從餅的歷史說起。
月餅的老祖宗其實叫“胡餅”,漢語詞匯里但凡帶個“胡”字的東西多是從西域傳入的舶來品,像胡蘿卜、胡椒、胡麻、胡桃等,胡餅也不例外。
胡餅在華夏非常受歡迎,到了唐代人們還在餅里加上餡,使之更加美味。到了宋代,樸素的胡餅搖身一變,成了風雅的月餅。
嫦娥,竟然是蛤蟆精?
有一年我請一位美國朋友來家里過中秋節,晚飯后我們坐在一起賞月,我就跟他聊起了和月亮有關的種種神話傳說。
他不解地問我:“世界上有那么多動物,華夏人為什么偏偏選擇把癩蛤蟆和小白兔送到月亮上去呢?小白兔倒也罷了,蠻可愛的;癩蛤蟆多惡心,嫦娥天天看見它,不會倒胃口嗎?”
我把原因跟他說了之后,他吃驚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蟾蜍之所以在月亮上,是因為它根本就是嫦娥變的。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王母娘娘那兒求來的長生不老藥,直接奔到了月亮上。
據西漢古籍《淮南子》中記載,她“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就是說嫦娥化身為蟾蜍,成為月亮之神。
對于絕世美女變癩蛤蟆的典故,我的美國朋友表示難以接受, 我就告訴他:“你們西方童話里不是也有王子變青蛙的橋段嗎?可見這種人獸互變是神話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的慣用套路,沒什么稀奇的。”
他繼續追問:“是不是因為華夏人特別厭惡那種背棄丈夫的女人,所以就把嫦娥變成丑陋的癩蛤蟆以示懲罰?”
這完全是以今人之腹度古人之心,要知道蟾蜍在華夏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如意的化身,古人認為蟾蜍能活三千年,是長壽的象征;而且在漢代及其之前,蟾蜍就一直被認為是 “月精”,月中之神。
一首詩出現兩個“明月”?
我們可能背錯了一千年
有一首詩,幾乎每個華夏人都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靜夜思》。
這首詩一共只有二十個字,但怎么“明月”一詞會出現兩次呢?不是重復嗎?我跑去問語文老師,她嚴肅地告訴我:“偉大的詩人必然不拘一格。”說實話,這個解釋不怎么讓我滿意。
在日本讀初中的一個華裔學生發現日文文獻中的《靜夜思》居然與他從小讀過的不一樣。這首詩在日本也家喻戶曉,其版本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除“牀”“床”二字相通之外,還有兩處不同,咱們的“明月光”到日本成了“看月光”,“望明月”則成 了“望山月”。
這個學生寫電子郵件向中方學者詢問,學者們查閱歷史資料后發現,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靜夜思》是明代人竄改后的版本,而流傳日本的版本與宋代的刻本完全一致。宋人推崇唐詩,加上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應該是準確的。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
李曉愚 著
點擊購買
這一意外發現總算幫我解除了小時候的疑惑,原來李白的詩里根本沒有重復出現“明月”一詞,而且李白當時一定不在室內,因為他只有在院子里才能看見山頭的明月和鋪滿庭院的月光。
本文摘自李曉愚《風物的故事》,有刪減
關于中秋,關于月亮
就介紹到這兒啦
小編要去吃月餅了
祝大家中秋愉快!
親近中華傳統文化
從這里開始
一字一詞皆有故事,風物書畫流韻千年
畢飛宇、余華、蘇童、范景中、葉兆言、丁帆
聯袂推薦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
:李曉愚
定價:236.80元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ISBN: 9787544714884
現在下單,立享限時優惠
從上古到近代,這套書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個有關漢字、詞語、詩詞、繪畫、書法和風物的故事,不僅能帶你穿越到古代感受傳統之美,也能讓你讀完后分分鐘變成一個中華文化達人。
除此之外,“中華文化故事”叢書裝幀考究,外觀清新優美。采用線裝裸脊裝幀的復古工藝,精選高清珍貴古畫插圖,是收藏的佳品。
傳統佳節
送孩子禮物的不二選擇!
本期編輯 | 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