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二十四節氣里的秋分節令了,秋分是平分晝夜,平分秋分的意思;當太陽達到黃經180度的時候,太陽的光線幾乎直射到地球的赤道,晝夜等長,晝夜溫差加大,自此進入深秋時節;在2018年,China特地為農民設立了一個節日,叫作華夏農民豐收節,節日的日期就定在每年的秋分這天;這是China首次為農民設立的第壹個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里唯一從China層面確立的,以節令為具體日期的節日;因為秋分時節,南北各地,蟹肥菊黃,金燦燦的稻谷壓彎了腰,田間呈現出一派秋收繁忙的景象;農民在收獲碩果累累的果實時,臉上情不自禁地會露出豐收的喜悅;將此時定為豐收節,可謂應時應景。
而且,舊時也是有豐收節的,稱為社日;它是由秋夕祭月演化而來,在上古時期,帝王會在秋分這天祭月,祈求國泰民安天平盛世;后來傳襲到了民間,民間也在秋分這一天效仿,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谷糧滿倉,祈求能過上美滿富足的幸福生活;但是,由于秋分時節的不固定,后來人們又將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定為社日,這就造成社日可能在秋分之前,也可能在秋分之后,巧合的時候會與秋分在同一天;將秋分定為豐收節,也是對舊時豐收節的一種農耕文化傳承。
社日是古代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日是祈求土地神能夠風調雨順谷旺禾豐的;而秋社日是人們在收獲金燦燦的谷米時答謝土地神賦予的財富的,在今天看來它就是一種還愿;相傳共工是掌管民間水利的神靈,共工有一個兒子叫作句龍,句龍心地善良非常同情人間疾苦,當民間因每年洪水泛濫淹沒家園的時候,句龍就會出現在洪水暴發的地方,帶領當地百姓到高地挖溝修渠,興修水利,然后再重建家園;當時句龍規定,每25戶人家為一社,這就是社的蕞初雛形;后來句龍死后,被人們尊稱他為社神,也就是后來的土地神,而社日就是社民祭奠句龍的日子。
說秋社日是古代農民豐收節,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秋社不僅僅是祭祀土地神的;人們還在社日這天,手捧收獲的糧食,享受豐收的喜悅和豐衣足食的生活;社民聚在一起,做社糕,喝社酒,吃社飯;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以各種民俗方式酬謝土地神賜予的財富,慶祝當年豐收的到來。但是,在舊時,并非每一年都會有載歌載舞社民狂歡的祭祀活動;在收成不好年景有憂的年份里,社日活動的規模會小很多;后來人們經過總結,發現凡是秋分在秋社前的年份,收成都不算太好,人們生活慘淡年景有憂,哪有心情搞秋社活動;而秋分交節在秋社后的年份里,農作物往往能獲取豐收。
由此,民間將秋社日出現在秋分前后,獲取不同的收獲結果現象,用一句諺語總結出來,這句諺語就是“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金;秋分在社后,濫食喂豬狗”;意思是如果秋分的交節日子出現在秋社日之前,農作物會又欠收的現象,莊稼收成少了,市場缺糧,一斗谷米會換取一斗金子,足以顯示糧價的昂貴;民間還有老話“秋分在社前,必定是災年”可為證;但是,如果秋分交節之日出現在秋社日之后,農作物基本能夠完成全生育周期內的所有生育內容,農作物生育時間充足,果實的營養物質累積充分,糧食顆粒飽滿,碩果累累,產量有了保障,收成好了,家家戶戶都有余糧,糧食充足,剩余的飯菜不再繼續食用,而是用來喂養豬狗。
從中可以看出,秋分在社前,收成不好;秋分在社后,收成豐厚,衣食無憂;在此基礎上,民間在從事農事生產過程中,又衍生出一句民諺,叫作“先社后分牛不爭,先分后社牛不借”;這句諺語的全文是“先社后分,有牛不爭;先分后社,有牛不借”;意思是,在秋社日出現在秋分前的年份里,農民家中存滿了當季豐收的糧食,年景無憂;在秋耕秋種過程中,大家對耕牛的使用沒有爭搶的現象;因為舊時耕種,依靠耕牛耕地,但是并非每一家都會有耕牛,而沒有耕牛的人家要向耕牛主人借用耕牛耕地;在秋社日出現在秋分前的年份里,家家戶戶有余糧,心中不慌,并不著急完成當年的秋種工作;凡是沒有耕牛的人家,在借用耕牛時,大家都能自覺排隊,依次使用耕牛;所以就出現先社后分,不爭耕牛的現象。
而在秋社日出現在秋分之后,也就是先秋分后社日,有耕牛不借的說法;意思是,凡是先分后社的年份,一般收成都不好,家家戶戶收成不足,年景有憂;所以大家都要抓緊耕種,將下一季種子播種下地,希望來年獲取較高的收成,以此彌補當年收成不足形成的缺糧問題;但是,在先分后社的年份里,家家收成都不好,也包括有耕牛的人家;在遇到收成不足的年份里,有耕牛的人家也為彌補缺糧開荒拓地,增加種植面積,以此增加來年的收成;在這種情況下,有耕牛的人家不可能將耕牛借人它用;所以,就形成了“先分后社,耕牛不借”的現象。
按照古代諺語的觀點,今年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應該在農歷的八月十一,今年的秋分時節在農歷的八月十七日,應該屬于先社日后秋分,也就是諺語所說的先社后分,屬于秋糧豐收五谷豐登的年份,看來今年應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豐收節了,農民也將能過上一個豐衣足食衣食無憂的好年景了。
其實這些古代諺語存在比較大的實效性和局限性的,在農業科技飛速發達的今天,鐵牛早已替代了耕牛,現代化耕種設備也已替代了人力耕種,氣象科學也早已領先過去靠觀天測雨指導農事生產的本領;水利排灌,人工降雨,科學種田,這些農業生產的基礎是過去落后的舊農業生產條件無法比擬的;在現今,即使出現了舊時諺語觀點所說的先分后社年份,我們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發達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也能實現災年豐收的壯舉;由此可見,舊時農諺“先社后分牛不爭,先分后社牛不借”,已經不適用現在的農業生產了。
#煙火鄉村話豐年##三農高質量創作大賽##華夏農民豐收節為何定在秋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