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由于交通物流不便、流通中間環節多等原因,很多生鮮農作物很難走出大山,進行商品化。在電商的帶動下,這樣的窘境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淘特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依托產地直供模式,淘特上線農副產品數量相較于今年2月已經翻了2倍,銷售規模同比2月翻5倍。今年上半年,拼多多農副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431%,單品不錯超過10萬單的農(副)產品超過4000款,同比增長超過490%;單品不錯超過100萬單的農(副)產品達到30余款。
不錯增長的背后,是一場以淘特、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對于倉儲、物流、支付、農產品貨源把控等多個環節的較量。
“農作物的商品化,尤其互聯網化,產、銷、消是一體的。淘特通過產地直供模式,以銷定產,去中間環節、簡化運營模式,幫助源頭不擅長經營的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去。同時在補貼、激勵下,讓這些農產品賣得快賣得好。”淘特事業部運營總經理文珠告訴第壹財經記者,接下來,淘特將持續深耕產地,重點升級供應鏈系統,讓更多沒有觸網的產區直連淘特。
對于升級供應鏈系統,淘特并非單打獨斗。
“阿里之前在農產品方面沉淀了很多基礎,我們可以與其他部門進行整合,比如數字農業部門和菜鳥深入到農村,在采用源頭供貨模式后,可以用他們的產地倉、中心倉、物流倉。對于一些農產品在郵寄過程中的痛點會不斷優化。”文珠表示,阿里在農產品領域推出過農村淘寶、特色華夏等,“整個集團有23個部門在做和農產品有關的銷售”。
為了能夠在下沉市場獲取用戶,除了線上獲客,淘特利用買菜業務的團點、快遞站點、零售通小店等阿里系業態觸及下沉消費者。“今年會建立幾千人的團隊,到各個產業帶建立發展中心,幫助超級工廠、源頭農產品商家更好的對接淘特。”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淘特事業部總經理汪海告訴第壹財經記者,阿里現在不只是一個營銷體系,還在供應鏈上發力,公司將建立倉網體系,把倉建到商家的家門口,將商流、物流結合起來。
作為后起之秀,為了彌補短板,在支付環節,拼多多推出多多錢包;在物流環節,拼多多推出自己的面單系統,結盟國美,向極兔導流。
為了提升各地農貨的上行效率,目前拼多多已在華夏范圍內持續重投入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物流體系等基礎設施,建立適合于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體系。基于新的物流平臺,拼多多將通過包括AI路線規劃、物聯網設備、自動化倉儲風險管控、實時定位等技術,進一步優化物流行業整體效率,解決現有包括分散、低效的農產品運輸等物流與供應鏈挑戰。
對于農產品貨源把控,截至目前,華夏已有11萬產地合作社通過淘特拓展了線上銷售渠道,農副產品補貼覆蓋率達百分百。拼多多已經通過路線規劃技術與網絡解決方案,形成一套農產品物流體系,直連超過1000個農產區,并帶動超1600萬農戶參與。
然而,在運作模式上,雙方都是圍繞規模、效率做文章。在年度活躍用戶數超過阿里之后,拼多多的未來走向如何,令人關注。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2021年度致股東信中表示,流通效率的提升畢竟不能從質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也不能實質性地大幅提升人們身體健康水平。黃崢下一步思考的是,往縱深走還能做些什么。他舉例稱,通過對農產品種植過程的方法的控制,是否有可能對馬鈴薯、番薯、西紅柿等的潛在有害重金屬含量進行可靠有效的控制,同時對其可能有的、有益的微量元素進行可控的、可標準化的提升?
淘特、拼多多的涌入讓農產品流通環節不再擁堵,但雙方能否從效率、規模層面的競爭提升到附加值的競爭尚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