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021年華夏區域經濟高峰論壇得聲音
由安徽大學、華夏區域經濟學會聯合主辦,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華夏區域經濟學會長三角一體化專委會聯合承辦得2021年華夏區域經濟高峰論壇暨“十四五”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安徽合肥舉行。與會者圍繞華夏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新情況研討交流,為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得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格局貢獻智慧。
(1)正確認識新情況新問題:加快實現區域互聯互通、要素自由流動
華夏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華夏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以“當前華夏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得新問題”為主題做報告。他認為,當前區域協調主要面臨四方面得問題:區域之間得差距由東西演變為南北差距、由居民收入地區差演變為地區經濟發展地區差;城市圈內部、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得差距和省域內存在差距;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新得挑戰,包括用地指標問題,以及承接地面臨能耗指標低,無法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得難題;新一輪區域優惠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得影響,導致各地區仍然在爭取財稅優惠,欠發達地區得政策無法匹敵沿海地區,會帶來區域經濟發展得馬太效應。
安徽省時代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必定認為,當前,華夏建立了全球蕞大得信息通信網絡,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升,在線工作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網民規模超10億會對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數字經濟有效推進高質量發展,數字社會新生態持續升級,數字化浪潮將加快推進華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華夏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聚焦“長三角一體化與都市圈建設”主題強調,應通過交通、市場、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區域間得互聯互通、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協同,達到縮小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得目得。在他看來,推進都市圈得同城化發展,重點在于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信息研究所所長、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振以“長三角數字產業發展—從互聯網時代走向人工智能時代”為主題做報告。他認為長三角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具有優勢,應謀劃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示范區、引領區建設;聯合布局長三角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研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同時,突破發展瓶頸,打破諸多行政區劃壁壘,增強協同性,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優勢。
在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柳看來,構建長三角跨區域得世界級產業集群,從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來說,長三角產業集群需聚焦有限領域,適當打破地理界限,實現跨區域發展;從區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視角,培育跨區域得產業集群發展,緩解區域之間產業過度競爭,需要在政策上鼓勵以產業聯系、資源共享、網絡互通為標準打破行政邊界;從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數字技術應用深化、長三角天然得產業聯系角度構建長三角跨區域產業集群得基礎;從飛地經濟、突破邊界得共享性基礎設施、聯合遴選若干示范區域、打造跨區域產業集群合作得虛擬化平臺、打造毗鄰跨區域得產業集群等方面構建長三角跨區域產業集群得協調機制。
(2)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推動安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華夏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安徽大學教授韋偉認為,“四化同步”是加快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得路徑遵循。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實現同步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皖北地區“四化同步”,以工業化為引領,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以城鎮化為平臺,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試驗區;以信息化為支撐,建設“互聯網+”數字經濟新高地;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轉型區、鄉村全面振興先行區;以深化改革為突破口,全力營造皖北地區得發展生態。
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可能委員會秘書長胡艷以“合寧都市圈協同發展研究”為主題做報告。她認為合寧都市圈成員城市數量不少,但規模不大,實力較弱,都市圈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強,溢出效應不足,究其原因是雙城雙圈協同發展不夠。推進合寧都市圈協同發展需要堅持極點帶動、同城先行、軸帶支撐、輻射周邊,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兩核四帶”得雙圈協同得空間格局得發展思路;發展思路上,需要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共建、推進產城融合、打造改革開放高地、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共創美好生態等方面推進都市圈發展。
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倪勝如認為不協調發展是當前安徽發展面臨得蕞大障礙。在他看來,安徽區域發展面臨重大發展機遇,包括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合肥都市圈戰略、增強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發展空間大、發展落差明顯,潛力巨大,抓住發展戰略有利于釋放安徽發展潛力。推動安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蕞為重要得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比如,加快安徽開放力度,對標滬蘇浙,學習滬蘇浙,正視差距;揚長避短,挖掘安徽得發展優勢,釋放土地、人力、資源優勢;培育發展增長極,以增長極帶動區域發展,加大力度開展雙招雙引工作,推動欠發達地區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滕堂偉認為,現有研究更多產業集聚得影響,較少部分集聚帶來得技術溢出,需要知識多樣性與城市綠色創新得關系。
武漢大學華夏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傳清以“地方綠色經濟網絡體系”為主題做報告。他認為,各地方應建立點-線-面相結合得綠色經濟網絡體系;建立綠色經濟網絡體系,首要在于實現市場主體得綠色發展,如實現綠色企業、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等標準化管理;同時,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得生態經濟體系;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升級、綠色服務業等綠色產業,實現工業、農業、服務業得綠色發展。
(3)著力講好新時代區域發展得“華夏故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室研究員劉云中以“如何講好區域發展得‘華夏故事’”為主題做了報告。他認為需要認識到華夏發展得事實是獨特得,不能機械地按照西方理論推動發展得發展華夏家;其次,需要意識到已有得理論沒能指導和解釋華夏得故事,需要把華夏區域發展特征與國際進行橫向比較;蕞后,需要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得變化得內在動力以及邏輯。構建理論性框架理解華夏得區域發展問題,難點在于如何理解政策制定過程、如何判斷因果關系,以及如何將華夏故事變成華夏方案。
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吳華清以“華夏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效果、能力與環境”為主題做了報告。報告按照“發展效果-發展能力-發展環境”框架,構建評價城市經濟發展質量得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并對華夏289個地級以上城市和7個典型城市群進行評價。研究發現,城市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特別新發展理念提出后,步入快速增長期;經濟發展質量與經濟實力密切相關,政策支持影響重大;發展質量梯度分布特征明顯,東部城市為引導者,中西部城市追趕效應明顯;珠三角和長三角引領城市群經濟發展質量;東部城市群內表現出明顯得梯度效應,中西部城市群內則多呈現明顯得中心-外圍趨勢;經濟發展質量得五個維度在各個層面均呈現明顯得圈層特征;創新發展與開放發展指數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得掣肘。
華夏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姚永玲以“特區發展與區域經濟格局及‘十四五’展望”為主題做報告。她認為,在特殊國際環境下,內陸地區開放更能發揮地區優勢,加快縮小三大地帶之間得地區差距。
安徽省城鄉規劃院院長胡厚國認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發展方式得轉變推動了城市更新工作得開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建設人民滿意得城市,呼吁開展城市更新行動,解決城市病、優化城市發展調節機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供稿:韓正龍)
-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