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青年報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感謝 蔣肖斌)由華夏China博物館主辦得“華夏古代服飾文化展”今天開幕,這也是國博第一個服飾通史類展覽。
展覽以孫機先生等國博學者數(shù)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類型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幫助展品、約170幅支持和多設施,系統(tǒng)性、學術性、知識性都很強,不僅生動描繪華夏古代服飾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而且系統(tǒng)展示華夏古代服飾得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服飾所承載得社會文化內(nèi)涵。
彩陶靴 青海省博物館 供圖
展品中有數(shù)十件館藏一級品,包含極少展出得宋《中興四將圖》、明益莊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孝親曹國長公主像》《贈南京錦衣衛(wèi)指揮使李佑像》《太保襲臨淮侯李言恭像》和《臨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均為首次展出。
《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國博 供圖
《孝親曹國長公主像》 國博 供圖
值得一提得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現(xiàn)古代服飾形制得實物,本次展覽還繪制了大量線圖、制作了15尊不同時代得服飾復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現(xiàn)華夏古代衣冠配飾得整體形象。
展覽全面系統(tǒng)地回顧了華夏各歷史時期得主要服飾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得服飾文化,較為概括地闡釋了華夏服飾史上發(fā)生得三次重大變革:新石器時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fā)為髻是華夏服飾演變之原點;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標志、深衣流行為結(jié)果得第壹次服飾大變革;從南北朝到唐代,華夏服飾由漢魏時得單一系統(tǒng),變成華夏、鮮卑兩個之復合系統(tǒng),由單軌制變?yōu)殡p軌制,這是華夏服飾史上第二次大變革;到清代,男子改著滿族服飾,華夏傳統(tǒng)服制斷檔,是為華夏服飾史上第三次大變革。
展覽地點在國博北18展廳,展期擬定為一年。
華夏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