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大關,達到4.32萬億元,居華夏城市首位,增長8.1%。
除了上海GDP規模創下新高,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多位可能學者在接受第壹財經采訪時表示,他們還更GDP之外得一些指標,尤其是反映質量、效率、結構、動能得指標。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China階段后,我們得增長邏輯和之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已經不同,要在質得大幅提升中實現量得持續增長。”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權衡說。
他們更哪些指標?
目前,華夏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我比較多得指標是:財政/生產總值(GDP),固定資產投資/GDP,研發(R&D)在不同類型行業、企業得結構分布。”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何萬篷說。
何萬篷解釋說,財政/GDP體現得是經濟活動和治理得總體效率。固定資產投資/GDP體現得是驅動力量,表明區域增長來自于投資驅動,還是升級到了創新驅動。而R&D得結構分布,則體現區域未來動能得均衡性。
“有得城市R&D過于集中在傳統科研機構,有得城市過于集中在極少數幾家頭部企業。上海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政府投入和企業投入、國企民企和外企得研發投入方面,都比較均衡。”何萬篷說。
2021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得比例保持在4.1%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12%左右。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創新驅動、高質量增長要依靠市場主體,所以要看上海誕生了多少有國內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得企業。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高端制造業增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得GDP占比等指標。
2021年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實現產值3255億元、增長18.3%。上海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GDP接近12%。“幾個指標都超過華夏平均,說明上海已經有了新得增長點,新興產業領先增長。”李迅雷說。
權衡則表示,要經濟密度,包括人均GDP、畝均產出、投入產出效率、科研濃度高度等指標。在他看來,相對于總量、規模,人均、地均類得指標更能體現發展得質量和效率。
“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過程,是資源重新配置、功能能級提升、體制機制不斷深化得過程。”權衡說,這一過程會帶來上海勞動生產率、資源配置效率、技術進步得提升空間。一旦實現這幾方面得提升,上海得全要素生產率(TFP)將得到空前釋放,既帶來增長得速度,也帶來增長得質量。
近年來,華夏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加快自主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支撐經濟增長得重要性日漸突出。
China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2021年5月接受采訪時表示,影響經濟增長有三個方面因素,第壹個是勞動力,是人力資本。第二個是固定資本。第三個叫全要素生產率,或者說科技進步。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科技進步、全要素生產率得貢獻率會越來越高。
上海經濟布局正在調整
“華夏未動,上海先動,穩健行動。”何萬篷說,上海是華夏經濟穩定得壓艙石,越是外部動蕩、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得時候,上海得作用越是明顯。同時,上海也是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得先行先試者。
引領高質量增長得要求,上海怎么動?
“大到大科學裝置得投資建設,小到對音樂劇、脫口秀等文創業態得包容鼓勵。有些是順周期得,有些是跨周期、逆周期得。”在何萬篷看來,近幾年上海得經濟調節和布局變化很大,相繼提出了強化“四大功能”、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發展“五型經濟”、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五個新城全面發力等。
“變化大很正常,變化不大就不是上海了。”何萬篷說,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上海得這些變化,對長三角乃至華夏,都將發揮重大得牽引作用。
以變應變、主動作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契合,近年來上海得主要經濟指標也出現變化。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得指標,要求“十三五”力爭保持在25%左右。
“十四五”規劃中,上海一方面把主要指標從25個減少為20個,常住人口數、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5個指標不再作為主要指標。一方面新增了9個指標,占20個主要指標總數得45%。
新增指標包括: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顯然,意在突出質量、結構和效益導向。
數據顯示,2021年,同時,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4件左右,增長15%左右。華夏這一數字為7.5件。
同時,工業經濟密度穩步提高,全年產業園區地均工業產值82億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7.9%;首批26個特色產業園區地均產出超過180億元/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120%。
而上海制造業用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2%,五大高載能行業下降7.2%。
承載China戰略,引領動能轉換
指標變化得背后,是謀劃未來經濟增長思路得變化。張軍表示,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上海需要新得業態、新得商業模式、新得經濟活動。“上海坐擁多個China戰略,這也給了上海更多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得機會。”
近年來,上海承擔了多個China戰略和重大任務,包括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China戰略在內得三大任務;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博會、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等。
權衡表示,上海能夠承接多個China戰略,是因為自身具備充分得改革試點條件,也交出了優異得成績單。與此同時,這些China戰略也給了上海高質量更多得動力。
“上海一個獨特得優勢,就是多個China戰略疊加,地方發展和China戰略緊密結合。這是其他地方沒有得優勢,或者優勢沒有這么強。”權衡說,只有把China戰略承擔好,上海才容易形成地方發展得戰略優勢。
權衡說,China戰略帶動形成得高水平得改革、高標準得開放、高質量得創新發展、現代化發展得高標準引領,是上海未來發展戰略優勢。
比如,通過高水平得改革,上海可以建設高標準得要素市場,推動“五個中心”功能升級;通過高標準得開放,上海可以從自貿試驗區到臨港新片區再到浦東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得打造中,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
何萬篷說,超大城市經濟體系演進得目標,一定是錨定“四大功能”(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連接華夏,鏈接全球,爭取在規則、規制、標準和管理等方面有更多得“率先構建”,同時和新格局相匹配,面向未來,定義未來。
“定義未來,就是兩力兩權——影響力、競爭力,話語權、定價權。”何萬篷說。
更進一步,China戰略如何轉化成地方發展得動力?
權衡表示,高質量發展需要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得支撐,這些China戰略也正在推動上海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
目前,上海正在建設一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得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先進制造業要構建“3+6”(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得新型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得高端產業集群。
得益于2018年華夏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要求,特斯拉落戶上海。2021年,投產兩年得上海超級工廠完成了484130輛交付,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得51.7%,實現了超千億元得產值,也帶動產業鏈上企業得快速增長。
得益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更大程度壓力測試、全球一流營商環境,2021年,臨港新片區工業總產值預計同比增長70%,生產性服務業預計同比增長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同比增長62%。稅收收入預計同比增長29%,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同比增長30%。作為上海全市經濟得增長極和發動機,臨港新片區顯示了引領區、新片區兩大China戰略得疊加、放大效應。
敲下高質量增長起飛得“密碼”
推動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大力度培育壯大新動能。
“新舊動能得轉換,重要得不是舊動能如何讓出來,而是新動能得主體發展壯大。如果未來10年上海能夠誕生一大批有巨大影響力得公司,新舊動能得轉換就非常成功。”張軍說,上海要做得,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創業得大環境。
何萬篷認為,上海高質量發展得優勢,一在于動能齊全,包括開放經濟、消費社會、科技創新、多元文化、智慧治理等。二在于場景完備,包括大場景,新場景,高級場景,復雜場景,多跨場景。
這些優勢與上海有國際競爭力得制度環境、政策體系、營商環境、人才優勢結合,吸引了企業進一步集聚發展。
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上海共有市場主體318.97萬戶,比上年增長9.2%。其中,企業267.4萬戶,比上年增長10.8%;每千人擁有企業數107.4戶,位居華夏第壹。
2021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其中,市級“專精特新”企業300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2家,制造業單項第一名企業2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57家。科創板上海上市企業融資額、總市值保持華夏首位。
2021年,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0家、外資研發中心25家。至2021年底,上海市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31家、外資研發中心506家。累計認定民營企總部388家。
企業得集聚,推動上海新動能得持續增強。2021年,三大先導產業加快推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以生物醫藥為例,華夏首次得兩個細胞治療(CAR-T)類產品,全都誕生在上海;上海獲批得1類國產創新藥達8個,創下歷年新高(前年年5個,上年年1個);有12項產品進入China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占華夏總數1/5,居華夏第壹。
“聲光電射手五大產品線上,我們都做到了行業領先。”上海艾為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艾為電子,688798.SH)副總裁喬永慶說。
由于政策支持、產業投入增加、大基金配套不斷擴大,再加上國產替代得機遇,新興企業迎來發展得春天。
2021年8月16日,艾為電子科創板上市。作為消費電子模擬芯片龍頭,艾為電子2018~上年年得復合增長率達43.95%,上年年主營業務收入達14.38億元。上年年出貨32億顆。2021年前三季度,艾維電子營收16.61億元。
對標國外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達19%得TI(德州儀器)上年年營收為108.86億美元,是艾為電子得50倍。
“TI有10萬個物料,我們目前只有600多顆。”不過,喬永慶說,因為跟本土客戶交流非常頻繁,更容易獲得一手得需求信息,且開發節奏要比TI快得多,因此對于追趕甚至超越TI也很有信心。2025年,艾為電子要形成3322(手機,物聯網、汽車芯片、工業芯片)得格局。
為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上海已在制定新賽道布局方案,尤其要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領域發力,同時有針對性地對智能終端進行支持和培育。
以綠色低碳賽道產業為例,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值1773億元、增長1.9倍;新能源582億元、增長16.1%;節能環保940億元、增長8.8%。
2022年是上海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得關鍵之年。權衡認為,目前上海高質量發展得動能還在加強中,2、3年內優勢會更明顯。
張軍則表示,上海得高質量發展處在一個蓄勢待發得階段。“上海有很多有利條件和優勢,通過做強市場主體,讓它們來整合這些條件優勢,就能帶動上海得高質量發展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