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
汽修行當里,有一門黑話叫“種豆”。
什么叫“種豆”?有個很形象得例子。
比如,去修車時,汽配店會將汽車得插頭拔松,車主開走后發現車輛時好時壞,回店檢查。汽配店就稱是車輛傳感器出了問題,需要維保,然后按照傳感器進行高價收費。
而完成這么一圈操作,就叫“收獲”。先“種豆”再“收獲”,這樣一種黑話,卻是一些汽配店得慣用手法。
自10月中旬感謝臥底4S店揪出諸多亂象之后,又對多家汽配店進行了暗訪,揭開了汽修行當里包括“種豆”在內得諸多貓膩。
說起汽配,目前我國汽配行業產業鏈共有四大參與方,分別是生產商、分銷渠道、零售終端和消費者。汽配行業,按渠道又可分為兩類,4S店體系和獨立后市場體系。本次所揭得汽配店,屬于汽車后市場體系。相比于4S店,這些數量更大、更為分散得汽配店,也更為亂象叢生。
在汽車后市場,不僅同樣存在機油以次充好等問題,還有掉包汽車貼膜、修改輪胎日期、將“雜牌”輪胎進行貼牌、報廢車零配件翻新回收又高價賣出等諸多問題。
和一些4S店一樣,這些汽配店如此“鋌而走險”,背后還是利益驅動。但普通得汽配店和4S店還不同,4S店往往有大品牌背書,有統一得質量標準,監管也更嚴,汽配零件若修損補缺,也都會用原裝本廠得配件。但一些普通汽配店就大不一樣了,他們受市場監管更松,汽修往往也不講究廠家原裝,通用得原則是“能用就行”,如此亂搭亂配、自由換件,才衍生了諸多亂象。
普通汽配店得賣點,就在于價格比4S店便宜。這某種程度上,也給了他們敢“亂作為”得底氣。因為車主既然前往汽配店修車、保養,就隱藏了一條暗邏輯:到了汽配店是為圖省錢,既然便宜,質量要求也就不能攀比4S店。
只不過,雖然存在這樣一種共識。將機油以次充好、掉包車膜、換“雜牌”胎,已經涉嫌商業欺詐,突破了基本得商業倫理和法律底線。
而汽配店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和缺少監管不無關聯。對他們而言,面對整個行業散、亂、小得現狀,相關職能部門難免在監管上有力有不逮處;加之自身又無汽車廠商得制約,而且絕大多數車主并不了解汽修行當得門道深淺。所以,他們能夠一直“猖狂”,靠著不法手段牟利至今。
而在更廣層面,這也與整個行業得現狀有關。以汽車機油行業為例,目前,這一行業,就在產品上存在缺乏統一得規范與標準、在管理上存在各自為政等諸多問題。而在汽配件領域,國內目前尚無統一得配件編碼和認證體系,而且配件信息不透明,這就容易出現流通環節中部分參與方,為了獲利,會以次充好、貼牌銷售等問題。
有報告指出,前年年汽配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而在國內萬億車后市場規模中,汽配行業占比為1/3。如此廣闊得市場前景,顯然需要更統一得行業標準,更透明得市場信息,更規范得行業操守。
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對汽配行業施與更加強有力得監管、督查,對涉嫌違法、違規者給予嚴懲。與此同時,與行業主體共同努力,推進整個行業得產品標準化、操作規范化進程。讓配件編碼、認證混亂,各店亂搭亂配得問題早日得到解決。修汽車畢竟不是修自行車,安全駕駛,需要更多規范化產品來保障。
當然,越是缺乏監管,也越需經營者增強行業自律、提升法律自覺,汽配店雖然競爭激烈,但說到底,恪守本分、誠信經營,終究才是長久之道。
在汽車后市場這塊萬億規模得江湖里,靠偷換貼膜、售雜牌胎來茍且營利,是成不了大器得。
□狄宣亞(人)
感謝:王言虎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