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從事醫療工作這么多年,聽到的、看到的以及自己親身經歷的,很多患者因為治療方案的選擇不當,錯失了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了不可逆轉的后果,甚至死亡。
普通人對于疾病的認識,絕對是門外漢,互聯網時代,也許有人會百度一下,但也只能是一知半解,相對于醫生信息量還是不對等。臨床上在你和一些病人溝通病情和治療方案的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既然找你看病,一切都交給你們了”。不可否認,這是患者的信任,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病人并沒有自己的主見,言下之意是說“我相信你,你要對我負責”,其實這是對自己或者親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每個人的年齡、性別、高矮胖瘦不同,身體素質也不一樣,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癥狀也不盡相同。境外尚在流行的新冠肺炎,年輕人一般只是無癥狀感染者,而老年人往往會發展為重癥乃至死亡,實質上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疾病,醫生也還是需要按照疾病不同的病因、病程以及病理類型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供患者選擇。就拿臨床上最常見的闌尾炎來說,在發病初期,闌尾僅僅是單純性炎癥,輸液抗炎或手術都是正確的選項。一旦病程進展,闌尾化膿,一般都需要手術處理。而對于闌尾膿腫,因為手術處理不當可能導致腸瘺,通常都采取保守治療。所以說,同樣的疾病治療的方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病程的每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選擇。
再來說說占據死亡首位的惡性腫瘤,人們之所以談“癌”色變,是因為現代的醫學手段還很難做到徹底治愈。如何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也就成了醫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標。治病從來就沒有后悔藥可以吃,選擇什么樣的治療方案,會得到怎樣的治療效果,一切都不可預知。
不妨拿排名第一的肺癌舉個例子。肺癌的前期可能只是體檢發現的肺結節,此時,病人并沒有任何的臨床癥狀,如結節較小,醫生通常建議觀察,定期復查。如果結節進一步增大,通過CT增強、肺穿刺或纖支鏡活檢確診后惡變,如果全身尚未有轉移,首先還是應該選擇手術切除。對于因某些原因不能手術的患者,還可以選擇化療、放療以及當下熱門的靶向、免疫等治療方法。
無論選擇什么樣的方法,醫生都會和患者溝通,告知不同方案的利弊,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患者和家屬手里。
然而,很多的家屬在做方案選擇時會左右為難,又會反過來把這個主動權交給醫生。這里我倒是要提醒一下的,現在的醫生專科化分工明確,每個人只專注于自己的領域,有時就要看你首診是哪個科了,外科醫生都建議手術,內科醫生考慮化療,放療科呢?恐怕會告訴你照光最好。鑒于此,為了讓病人可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方案,各家醫院相繼推出了多學科診療模式,也就是說,對于一些疑難有爭議的病人,組織各個相關科室的專家共同商討,制定最合理的診療方案。這一措施的出臺,為患者及家屬應該如何選擇指明了方向。
請大家記住,如果身邊的親人朋友生病后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治療時,不妨多找幾個不同科室的專家進行征詢,或是申請多學科診療,綜合考慮后再作決定,唯有如此,病人方能獲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