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視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心里帶著一絲“獵奇”的心理,大腦中想找一些“樂子”的驅使,手指不經意點開視頻APP。
美顏濾鏡、炫目的特效,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搞笑的無厘頭媚俗幽默。
內容上的“新奇”“好看”、形式上的“好玩”,那些“未完成”、“還有嗎”的期待撩撥人的神經,讓人想看更多、更長時間。
其中不乏有啟發思維的知識性內容,也有當前熱門話題。
但混淆其中的,總有許多價值觀十分扭曲的短視頻文案。
愛我的人可以很忙,但永遠對我有空;你不買那些奢侈品,是因為你潛意識里配不上她;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女人要敢于投資自己,才有人愛你……
類似這樣的觀點,還有針對兒童教育的:
如果媽媽從不嘮叨你,那她一定不愛你。
被洗腦的中老年人:“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更愛自己”。
一位網友吐槽自己的家庭沒有原來的溫馨氛圍了。
起因是媽媽天天看那種老阿姨講“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更愛自己”的視頻。
所以,她現在整天出去旅游、拍照、唱歌,也不理會對智能手機一竅不通的爸爸了。
今天,我們就來細數幾個荒誕的價值觀:
生活不易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好一點
是一句看似非常正確的話,我在寫之前還斟酌了好久,怕被狂罵。
想必大家在短視頻上,沒少看過這樣的內容:
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該玩玩該吃吃,才不枉費一生;
生活已經這么糟糕了,別委屈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
女人要懂得投資自己, 你不對自己好,別人也不會對你好……
諸如此類的話,看似沒毛病,但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消費主義陷阱。
她讓你找到放縱自己,滿足內心欲望的理由,并且,沒有任何罪惡感。
更可怕的是,一旦你習慣,往后只要遇到點麻煩,第一反應不會是咬牙堅持,而是用「要對自己好一點」的借口,來安慰自己,理直氣壯地躺平。
新款鞋子發售,剛發工資,但要犒勞自己,毫不猶豫地下單;
回家計劃看書,但想著勞累一天了,便打開短視頻APP刷個不停……
除此之外,有些人還會說:喪一點沒關系,佛系人生也可以,大家其實都沒怎么努力。
不少人相信了,于是對一些成長文章,嗤之以鼻:
你們這些公眾號,就會鼓吹努力上進,販賣焦慮,努力了也不能改變命運啊。
在我看來,比起販賣焦慮,這類迎合人性的價值觀,才最具殺傷力。
畢竟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
找借口幫ta合理化「不合理的欲望」,盡全力鼓勵ta去做,想做的事情。
但我們要知道,痛苦的總量是不變的,那些迫不得已自虐的人,只是明白了一個道理:
年輕時的犧牲,是為了更快奪取中年的主動權。
當然,也不是讓你逼迫自己自律,過分去榨干自己,而是要學會「適度掌控欲望」,達到發泄和克制的雙贏。
那如何做到,既能克制欲望,又能發泄需求,讓狀態平衡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本質需求,尋找生活中的Plan B,用另一種合理又不易上癮的方式滿足。
學習累了,本質是想放松,不一定只能刷視頻,可以睡覺,外出呼吸新鮮空氣;
想玩游戲,本質是尋找快樂,不一定就要打王者,可以是看搞笑綜藝、和朋友聚會……
這也是,讓你生活更加充實和快樂,不再行尸走肉的秘訣。
“善良沒用,你得漂亮”
如今打開任何一個社交平臺,都是美女如云。
而輕松獲得數十萬點贊的露臉視頻,仿佛在告訴我們:顏值即是正義。
善良沒有用,膚白貌美,細腰長腿才會惹人關注;
勤奮沒有用,社會是看臉的,好看的人運氣都不太會差;
讀書沒有用,現在很多人都靠直播賺錢,來錢快,輕松月入過萬……
太多的人因為這樣的說法,不僅造成容貌焦慮,而且容易三觀跟著五官跑。
覺得長得漂亮就是一張通行證,能通向成功的捷徑,甚至不惜代價去整容。但真的是這樣嗎?
并不是。
網紅餐廳,就算再好看,沒有過硬的菜品,也會讓人不屑一顧;
無名小店,就算再破舊,有高超精妙的手藝,也能讓人頻頻打卡。
也就是說,顏值在初始印象,確實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在日后的交往中,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一個人真正的人格魅力,更取決于Ta的三觀,性格,教養等內在的東西。
如同一句話所說:
“美貌這種東西,才華、能力、家世出身這些隨便加一個都是王炸,但是單出就一定輸得很慘。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沒有錯,改善外表沒有錯。
但現實中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并不靠臉靠身材吃飯,能做到外表干凈,衣服整潔得體,就已經很加分了。
人生有很多條賽道,不只有比身材比長相這一條。
多挖掘自己的閃光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才是擺脫容貌焦慮的最優解。
長得漂亮,都不如活得漂亮。
不要浪費年輕時最大的資本,把更重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產生復利效應。你命運的齒輪,才會有所轉動和改變。
真正在乎你的人
永遠比你主動
相信這類的愛情觀,大家已經在短視頻上屢見不鮮了:
真正寵你的人,舍不得你哭,任何節日都會給你買禮物;
真正愛你的人,會無條件包容你,愿意吃草莓屁屁,菠蘿梗梗;
真正愛你的人,會為你改掉邋遢,粗心的小毛病……
說實話,這種迎合人們對愛情想象的洗腦價值觀,真的太誤導人了。
不僅容易讓認知不成熟,缺少戀愛經驗的未成年人深信不疑,更會讓許多正在戀愛中的人,失去理智。
很多女生刷多了戀愛視頻,會誤以為,現實的愛情也是這樣:
不管發什么都會秒回你,因為愛的人不管多忙,都會抽出空和你聯系;
什么節日都會給你買禮物,不會讓你羨慕別人;
舍得給你花錢,朋友圈都是你,經常把你帶出去見朋友……
她們不斷用視頻里的標準,來評判自己的男朋友,一旦哪點沒有做到,就上綱上線,質疑對方的感情,忽略之前的一切付出。
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落差,和無盡的攀比,將這份感情,慢慢消化掉。
比如現實里的他很忙,好不容易抽出空回了她一句“我在忙,有空說”,但短視頻告訴她“你不愛我,我愛的人可以很忙,但對我永遠都有空。”
現實里的他家離得很遠對她說:“我不順路,自己坐公交車回去”,短視頻說“你不愛我,愛我的人東西南北都順路。”
她因為一點小矛盾作天作地,連掛了他十幾個電話,還威脅他要分手,現實里的他:“你不要再說分手了,再說我會當真的。”
短視頻里面的答案是“你不愛我,愛我的人會明白所有大張旗鼓的離開都是試探。”
更可怕的是,她還會不斷地拉高,我們選對象的標準和對愛情的閾值。
要求越多,合適的對象就相對越少;期待越高,心動難度也隨之提高。
到最后你會覺得,自己身邊找不到一個可靠的人,只有視頻里才有。
愛情是沒有所謂的標準,每個人的認知性格不同,表達愛的方式也不同。
真正的愛情,不是比誰主動,更不是無腦索取,而是雙向付出,共同進步。
能給彼此留出獨立的空間,不過分占有;
可以為對方做出改變,但也會保留自己的原則;
會考慮雙方的經濟條件,不會跟風提出無理的要求。
另外,我更想說的,我們這么反感,七大姑八大姨去評價自己的生活和婚姻自由。
可你有沒有發現,視頻里的這些人,不正像這些親戚一樣,對我們指指點點嗎?
寫到最后
從長遠看,不斷重復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復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她深信不移。
——勒龐《烏合之眾》
新媒體時代,帶來了很多好處:人人都能創作,能發聲,能傳播。
但也有她的弊端:
大部分信息都不具備可靠來源。不斷重復的扭曲價值觀會被傳染,暗示。
勒龐在《烏合之眾》里為群體無腦行為總結了三個原因,那就是:本能、傳染和暗示。
希望大家,不要被荒誕又離譜的價值觀所洗腦,進而進入潛意識,深信不疑。
面對任何看似正確的話,都要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多問真的嗎,為什么?
不輕易相信他人的言論,便不會失去自己的思考。
“群體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
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
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希望你不要活在想象的幻境中,能在浮躁的社會里,保持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
一起拒絕有害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己的平凡,而后繼續熱愛生活,向更優秀的自己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