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漢中城南有一個拐腳老漢,開了一個小飯館。老漢姓名年代久了,人們都記不清了。只知這老漢先前家里兄弟多,他排行最小,按當地人稱呼,就叫他么兒。又因為他自娘肚落下來就是兩腳往里拐,所以被人叫做“么兒拐”。
一日,一個進京趕考的秀才路過這里,日頭快落山了。秀才又餓又乏,想找個地方弄點吃的再住一宿。他就來到了么兒拐的小飯館里。不巧,這天么兒拐把吃的東西早早賣完了。附近幾家小飯館也早早關了門。秀才肚子餓得咕咕叫,請么兒拐想法弄點吃的。么兒拐看著秀才那饑餓難忍的樣子,忽然想起了瓦盆里還有天天倒在一起的剩白菜葉和面湯,心想弄出來炒一炒,給秀才做頓面條,還能賣點錢。么兒拐進里屋揭開那個瓦盆蓋一看,只見上面青白菜葉都泡成了發黃的顏色,一股酸味直撲鼻子。么兒拐把白菜葉撈出來細細切了,放上蔥花、蒜苗在油鍋里炒了,那香噴噴的酸味叫人聞了都禁不住流口水。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端到了桌上,又調上一匙紅油辣椒,那碗里便是色、香、味俱全了。秀才挾了一筷子送到了口里,禁不住大叫:“好香的面條!”吃過一大碗,又續了一大碗,連續吃了三大碗才滿足。吃飽了,秀才問么兒拐:“這是啥子面,咋這么香,我從來沒有吃過。”
么兒拐一聽心里直發虛,不敢說出是用剩菜剩湯做成的,心里一轉,想到,反正是用面湯漿成的菜葉下的面,就連忙說:“這種面叫‘漿水面’。”秀才聽了,滿意地抹著嘴巴。
這一夜,秀才就借宿在么兒拐的小飯館里。第二天秀才趕早上路后,么兒拐心里極不踏實,雖說秀才吃了那剩菜湯面夜里沒鬧肚子,么兒拐還是像做了虧心事,好長時間心里都不安寧。晃過了半年,忽一日只聽飯館外鳴鑼開道,就見一隊當差抬著轎子前呼后擁來到了么兒拐的小飯館前。這么兒拐一見可真嚇壞了,那轎子上下來的老爺正是那夜吃了剩菜剩湯的秀才。莫非老爺知道了事情真相,要拿他問罪?么兒拐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老爺笑哈哈地扶起了地上的么兒拐,命身后的小差抬上金匾一個,上面寫著三個朱紅大字:“漿水面”。么兒拐一見,又驚又喜,連忙又跪在地上千恩萬謝地磕起了頭。
原來,秀才進京趕考中了狀元,當了大官,每日能吃上山珍美味。時間一長,吃膩了,就又想到了那夜在么兒拐小飯館吃的那頓漿水面,一想到漿水面他就胃口大開。于是,他就命人做了這塊金匾親自來拜訪么兒拐了。
來看熱鬧的人擠得整條街都滿了。在一陣吹吹打打聲中,那金匾高高地掛在了么兒拐的門頭上。
從那以后,么兒拐就專門開起了漿水面館,生意十分興隆,百里以外的人都趕來吃漿水面。當地群眾也紛紛效仿么兒拐,做起了漿水面,這種做面方法,就在民間一代代流傳下來了。
現在,么兒拐這個人名也就成了漢中南關的地名了。么兒拐的漿水面館也成了漢中地方風味小吃。由于漿水面人人愛吃,群眾中還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么兒拐的漿水面一一連吃帶續。
來源:《漢中民間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