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感到很奇怪,明明不相干的兩個事物,卻能夠聯系到一起。籃球和音樂,為什么我們在看NBA或CBA直播的時候,都能夠聽到比賽中的音樂聲音,賽前熱身、比賽過程中,中場休息,賽后都能聽到音樂,那么音樂和籃球到底有啥關系呢?
我記得當年熱火主場音樂叫Seven Nation Army,每次球迷跟著現場音樂為球隊加油時都能把氣氛推到頂點。球迷包括場上的球員都能被有效帶動。至于公牛球迷,肯定熟悉當年喬丹的出場音樂《Sirius》;伴隨著解說的呼喊,整個比賽還沒開始氣氛就被推到頂點了,喬丹在音樂中以王者之姿出場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籃球場地的場館是比較大的,而且大點的籃球體育場能容納上萬人,但是籃球比賽場地相對于體育場而言比較小,不放音樂的話,現場會顯得特別吵鬧。放音樂可以烘托現場的氣氛。 放音樂可以使比賽更有節奏感,有利于球迷的互動。也可以讓運動員在聽到音樂后更有激情,能更好的投入的比賽中。讓運動員更好的發揮出實力和水平。
除了取悅觀眾外,放音樂還有個更高級的作用。“喚醒水平”是一個非常心理學的詞匯,是最近形成的情感科學(affective science)的最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彌合心理學和生理學理論裂痕最重要的橋梁之一。 音樂可以激發、調節喚醒水平,以及喚醒水平的調節也可以影響運動水平。
對絕大多數的運動員來說,在運動中聽音樂可以激發興奮度,控制心理狀態和競技狀態。很多NBA的籃球名人在賽前都有聽音樂的習慣,在比賽中場館里也會播放音樂。國際上先進的訓練方法也有對音樂的有效應用,如利用音樂的節奏控制運動員跨欄的欄間節奏。
喚醒水平”是一個非常心理學的詞匯,是最近形成的情感科學的最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彌合心理學和生理學理論裂痕最重要的橋梁之一。我想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兩個問題,音樂是否可以激發、調節喚醒水平,以及喚醒水平的調節能否影響運動水平。 音樂作為常見的聽覺刺激,對情感(affect)狀態,也就是效價(正負性體驗)和喚醒水平都有直接的影響效果。
比較常見的是視覺刺激,通過顏色調節情感狀態,一般認為紅色可以顯著地提升喚醒水平。同樣,觸覺比如說按摩,可以降低喚醒水平;強烈氣味和味道都會提升喚醒水平;深呼吸、適度的吞咽動作都可以調節內臟活動來降低喚醒水平。那為什么球員們要聽音樂呢?因為在有耳機的情況下,這是不影響當前活動的最私密的調節方式之一。
簡單地講,尖銳相比低沉的音色更有可能提升喚醒水平,同樣短促而快節奏的歌曲更有可能維持長時間的高喚醒狀態,即使是非樂音的噪音在高強度的情況下也會提升喚醒水平,這種對喚醒水平的激活,可能起源于進化性的危險預警,也可能起源于與心率的一種微妙的共頻關系。這也是音樂為手段的心理治療技術的基礎。
而在早些年的CBA,現場DJ還會“熟練”地使用音樂干擾客隊球員進攻,比如在對方球員罰球的時候放一首《忐忑》,使得籃協不得不出臺禁令,將這首歌請出了球場。
其實其他球類運動也會有音樂啊,比如東京奧運會的排球比賽,在我國女排出場、節間或者是要鼓舞士氣的時候,就播放了很多中文流行歌曲,像《小蘋果》《綠光》《日不落》等等,在疫情空場的情況下,音樂的造勢也替代了部分“觀眾”的功能。調動了運動員的士氣和積極性,有助于實力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