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什么是意識?
意識就是指人的大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應,包括感覺、感知、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所謂意識過程,是指通過身體接收到的外界一切感觸如聲音、味道、觸感等信息被意識所了解和知道的過程。
根據(jù)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發(fā)現(xiàn)大腦里出現(xiàn)的各種記憶或情緒都會被意識觀察到。而這些被觀察到的意識,在心理學上則被稱為意識流。
當一個人大腦空白時,沒有任何思維想法時,意識也依然存在,她能感覺到此刻身體的狀態(tài),比如僵硬、固化、思緒的空白。
當外界信息被意識觀察到,就會表現(xiàn)為腦海中和內(nèi)心深處的“我看到”,或者“我知道”,但這種我看到或我知道并非意識本身。
意識,在早期研究中的原意,是稱為精神活動的。
所謂意,就是個體自我的意念。所謂識,就是思維判斷和認識。
意識,通常代表著個體的一種獨立性,她還是主觀存在的獨特坐標。有了意識,就代表人已經(jīng)認識到自身的存在,能夠通過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推斷未來可能知道或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人可以由此產(chǎn)生二元對立,從而與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與自己過去的存在進行對比和交流。原本關于意識的定義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簡單的認識和知道除了自己之外事物的存在。
所以,意識也就是一種具有自覺性自知性的思維。
人的這種自覺,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所具有的這種主觀能動性可以幫助人去認識世界并實現(xiàn)自我追求的自由。
從根源上來說,意識是跟隨人類的誕生而誕生的,幾乎是人類在世界上實踐活動的綜合結果,人類的意識其實就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并隨著生命的繁衍,不斷遺傳給后代。
新生繼承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其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也就是人類意識形成的基礎。而感知能力是任何生物都具備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身體吸收營養(yǎng)不斷壯大的能力。
嬰兒的吮吸、吃東西就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種能力從胎兒時期就已具備了。
意識同時也是一種生命能量,作為生命的能量是必須流動的,就像電腦必須在插電才能預轉動才能工作一樣。
所以,意識是一種意識流,與生命個體同步存在,生命在意識流在,生命流喪失則附著在生命體之上的意識流也同步喪失。
有科學家認為,意識是從簡單的有機體生化進程,再到復雜的大腦生化過程,這一全過程隨著生命的進化,最終從初始的純粹自然行為,進化為自主自覺的人類行為。
而思想,極大可能就是在此意識基礎上產(chǎn)生而來。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產(chǎn)生記憶,而只要經(jīng)過記憶和分析,通常就能產(chǎn)生思想。
說起來動物也是有思想的,但其實她們的所謂思想并不是自發(fā)的,甚至還只是停留在身體感覺這一層面,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覺自主多樣化的。
意識類似于海水,而經(jīng)由意識產(chǎn)生的思想,就像海水中的物體,所產(chǎn)生的一些觀念可被稱為海水中的大量冰塊。而個體情緒,其實就是身體對思想的一種感應,你也可以認為是身體對思想或意識的一種回應或理解。
人大腦中的觀念,則決定了反應的方向,是產(chǎn)生積極反應或負面情緒,還是產(chǎn)生負面反應都取決于人腦海中形成的觀念。
忽閃而過的念頭,則往往是一個人思想的萌芽階段,他們潛藏在海水中,當被調(diào)用后就會浮出水面,形成為思想。
雖然人類對意識有了這么多的了解,但其實,到目前為止,意識還是沒有被完全認識清楚。
一般流傳深遠的觀念認為,意識可能是人對外界環(huán)境和自我的認知能力,或認知的清晰度,但到底是什么,研究者們尚未給出明確的答案。還不能給予她一個確切的定義。
現(xiàn)階段,意識研究最多的不是大腦如何產(chǎn)生意識(實際上很多研究表明,意識其實并不是大腦產(chǎn)生的,意識的形成與身體感應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lián))是在覺察方面。
人覺察到了一些自我外的東西、人覺察到了自我的存在。
因此更多時候,“覺察”,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意識”的代名詞,在某種場合與語義環(huán)境下,兩者之間甚至是可以相互替換的。
我們并不提及大大腦,是因為科學研究已經(jīng)越來越多的表明,意識的產(chǎn)生與大腦沒有確切而直接的聯(lián)系,很多時候,人們并不清楚自己的意識來自何處。
很可能,是被具有思維功能的大腦給愚弄了,誤以為她產(chǎn)生了意識。然而,這仍然需要被得到驗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Science》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