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識到底是怎么產生的?
為什么大腦的結構可以產生意識?
為什么科學無法解釋意識?
我相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科學挑戰!
?
人類大腦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器官,由近1000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與10000個其他細胞相連,產生大約10萬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連接著1萬個其他神經元,她到底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呢?
大腦和意識
解釋像意識這樣復雜的東西是如何從大腦中灰蒙蒙的膠狀組織塊中浮現出來的,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科學挑戰。大腦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器官,由近1000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與10000個其他細胞相連,產生大約10萬億個神經連接。
?
雖然在現代我們在理解大腦活動及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解釋這一切是如何產生感覺、情緒和經歷的。神經元之間傳遞的電信號和化學信號是如何導致痛覺或紅色體驗的呢?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傳統的科學方法永遠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幸運的是,有一種替代方法可能最終能夠解開這個謎。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研究神秘的意識內部世界被認為是禁忌,因為人們認為她和科學無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現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意識問題是一個嚴重的科學問題。遺憾的是,許多意識研究人員低估了挑戰的深度,認為我們只需要繼續檢查大腦的物理結構,找出她們的工作原理就會了解她們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
然而,意識問題與其他任何科學問題根本不同。一個原因是意識是不可觀察的。你不可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看到他們的感受和經歷。如果我們只是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去觀察,我們根本就看不到意識。
?
當然,科學家擅長于處理不可觀察的事物。例如,電子太小而看不見。但是科學家們假設了一些不可觀測的實體來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比如閃電或云室里的蒸汽軌跡。但是意識是特殊的情況,她不能被觀察到。我們知道意識的存在不是通過實驗,而是通過我們對感覺和經歷的直接感知。
科學實驗解釋意識?
那么科學如何解釋她呢?當我們處理觀測數據時,我們可以做實驗來檢驗我們觀察到的是否與理論預測相符。但是,當我們處理不可觀測的意識數據時,這種方法就失效了。科學家們所能做的,就是通過掃描人們的大腦,并根據他們關于個人意識體驗的報告,將不可觀察的體驗與可觀察的過程聯系起來。
?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確定,看不見的人類自身體驗(比如饑餓感)與大腦下丘腦的可見活動相關。但是這種相關性的實驗并不等同于意識理論。我們最終想要的是解釋為什么意識體驗與大腦活動相關,為什么下丘腦的這種活動會伴隨著饑餓感呢?
伽利略:意識是科學領域之外
在“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之前的科學家們認為物質世界充滿了各種品質,比如顏色和氣味。但是,伽利略認為關于物質世界的純粹是一門定量科學,因此,他提出,這些品質實際上并不存在于物質世界中,而是存在于意識中,他認為意識是科學領域之外的。
?
伽利略的這種世界觀構成了今天科學的背景。只要我們在其中工作,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定量大腦過程和我們所不能看到的定性經驗之間建立聯系,當然我們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她們是同時發生的。
意識是物質
上世紀20年代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科學家阿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提出研究。他們認為物理科學并沒有真正告訴我們物質是什么。這聽起來很奇怪,但事實證明,物理學僅限于告訴我們物質的行為。例如,物質有質量和電荷,這些性質完全是用行為來描述的,吸引、排斥和對加速的抵抗。物理學沒有告訴我們哲學家們所稱的“物質的本質”,物質是如何存在和她自身的。
?
事實證明,在我們的科學世界觀中有一個巨大的漏洞:物理學讓我們完全不知道物質到底是什么。而羅素和愛丁頓的建議是用意識來填補這個空洞。于是一種古老的觀點----“泛心論”就誕生了!
泛心論
泛心論”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本和普遍特征。物理科學從行為的角度來描述物質,但是物質是由意識的形式構成的。這意味著心靈也可能是物質,甚至基本粒子也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基本意識形式。意識的復雜性是不同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馬的意識體驗遠沒有人類的復雜,兔子的意識體驗也沒有馬的復雜。隨著生物體變得越來越簡單,意識可能會在某一時刻突然消失,但也有可能她只是消失了,但從未完全消失,這意味著即使是電子也有微小的意識元素。
?
泛心主義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簡單、優雅的方式將意識整合到我們的科學世界觀中。嚴格地說,她不能被測試,意識的不可觀察性意味著任何超越純粹相關性的意識理論嚴格來說都是不可測試的。但我相信她可以通過對最佳解釋的一種推論來證明:泛心論是關于意識如何融入我們的科學故事的最簡單的理論。
我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有一門關于意識的科學,但她不會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科學。這可能是一場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