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盛夏季節,田野蔥綠,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90后“新農人”楊秀世將精心調配好的農藥裝入植保無人機上的容器內,伴隨著旋翼的轉動,一架極飛V40農業無人機在楊秀世的操作下迅速升空,靈活自如的在寬闊的農田上方飛行、盤旋、向下噴出均勻的白色云霧……
農業無人機正在作業
“以前,一家人好幾天才能忙完的農活,現在我一個人不用一個小時輕輕松松,感覺玩著就把農活干完了?!薄皹O飛V40植保無人機有效載荷能達到20公斤,配合強勁的雙旋翼風場,其噴幅最寬可達10米,能夠在一個小時內完成240畝地的植保作業。”
除了給自家的農田撒藥施肥之外,周邊村民也請他去幫忙進行噴灑等作業。楊秀世已經為二十多個鄉鎮周邊農戶提供植保飛防服務,并且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統防統治作業任務,去年執行統防統治作業面積超2萬畝。
楊秀世說,回平度做農機服務收入比在青島打工賺的要多三四倍。
農業無人機提質增效,解決綠色農業發展難題
“總算不需要人親自舉著噴頭噴藥了”,農業無人機省時省藥省工,對有大面積施藥需求的農民或農場主來講,很解渴。
有資料顯示,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耕地面積卻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的8%,但農藥用量卻占世界總量的43%,我國化肥和農藥浪費率達到60%。
據農業農村部2021年的統計,我國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71%,16年間翻了一番,上升趨勢明顯。但管理環節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農民缺乏有效的植保機械,大多還依賴手動方式進行農田管理。 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工噴灑農藥、葉面肥、價格高等問題。
面對毫無防守能力的田野、農作物,農民除了用農藥來維持產出別無他法。畢竟與種植所獲相比,農藥的經濟成本仍舊比較低。面對集約化種植,勞動力資源匱乏的變化趨勢下,病蟲害防治方面就顯得不盡人意,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無人機植保作業高效、廉價。通過植保無人機換掉人力,一臺無人機噴灑效率相當于80人的農民去打藥,傳統農民一天只能8畝到10畝地,無人機可以達到幾十畝乃至幾百畝。還能實現科學養殖,均勻噴灑,用無人機噴灑的方式也大大減少了人員聚集帶來的接觸風險。
楊秀世告訴發文人,植保無人機除了作業效率高外,她的噴灑系統霧化效果更好,可節約30%以上的農藥和90%的水資源,可有效降低農作物農藥殘留量,保障農作物質量安全。
“新農人”返鄉創業,農業無人機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農村現在女性老年人和兒童居多,中青年的中堅力量是空心的,青壯年涌入城市。從00年到18年,鄉村人口從64%降低到40%,農村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農村老齡化也比較嚴重。
有了新技術,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農村,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
一方面,植保無人機和機器人能代替人工勞動,高效精準地完成播種、撒肥、施藥等繁重的農事作業。這意味著單個農民管理的農田規模更大了,收入也隨之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農藥、化肥及種子的使用量也會減少,從而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吸引年輕人回歸農村創業。
科技讓農業擁有了更多的可能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頭號玩家》這樣描述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多個數字人的身份,足不出戶就能體味各種人生,當然也可以包括在數字世界經營和管理物理世界里的農場。
農業無人機、遙感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業系統……過往,農業并不是類似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所青睞的第一舞臺。如今,包括大疆、極飛等科技企業,已經認識到數字農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并紛紛將無人化技術帶入地球最古老的行業,幫助農民在有限的耕地上改善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試想未來一個場景:炎炎夏日,一個掌握先進技術的現代農民,坐在裝有空調,舒適的監控中心管理一片農田。通過指令控制無人機去自動采集農田里的數據,利用遙感無人機開展無人化巡田,可以清晰的分析出農田中什么位置有蟲害,需要在哪些地方噴灑農藥,計量是多少。并通過農業物聯網設備采集氣候、土壤和作物生長數據。智慧農業系統賦能農場管理,提供基本苗分析、稻麥產量預測、智能灌溉等生產決策工具。最終,通過程序指令無人機自動起飛、自動噴灑、自動返回,在農田中實現像工廠一樣的運作。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我國的無人機企業已經開始響應號召,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包括高清農田遙感、自動化設備導航、農業物聯網設備等,讓農事服務標準化、為智能農機鋪平道路。
隨著我國的無人機企業在智慧農業產品線的全面鋪開,越來越多新場景陸續誕生,貫穿于農業生產端耕、種、管、收各個環節。平等互惠的無人化技術正在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幫助更多農戶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