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段“女子干完農(nóng)活在田埂上跳舞”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一位女子穿著紅色上衣,腳上還是一雙下地干活的雨靴,就這樣在田埂邊上翩翩起舞。
雖然是素質(zhì)棉衣,也沒有任何起眼的裝扮,然而她柔軟婀娜的身姿,卻絲毫沒有減少半分。
干凈利落的動作,加上悠揚婉轉(zhuǎn)的古典韻味,再配上《霍元甲》的音樂。
這段視頻瞬間火了,收獲100多萬點贊!近10萬評論!
網(wǎng)友直接大呼:“真是天賦異稟!”“靈魂舞者!”
其實這樣“天賦異稟”的女子,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
她叫韋曼春,是廣西南寧錦江村的一名留守婦女。
37歲的她從未專業(yè)的學過舞蹈,只是因為一次偶然,便開始了自學之路。
她200多個視頻里,都是自己的舞蹈身影,不論時間、地點,她在哪里都可以跳起來,而她手里的道具可以是扇子,也可以是一根黃瓜,一展漏勺。
在沒有火之前,有人問她:“怎么做到一直拍視頻的?”
她說:“不是為了拍而拍,是因為真的很喜歡跳舞。”
因為喜歡,她的生活里除了瑣碎的家務,也擁有了更多的色彩。
01
和很多農(nóng)村留守婦女一樣,37歲的韋曼春在工作與家庭之中,選擇了后者。
原本她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不過在懷老二時,為了照顧家中年邁的老人,還有兩個兒子,她選擇回村務農(nóng),讓丈夫能夠安心在外務工。
村子里的留守婦女并不多,很多人選擇夫妻二人在外務工,孩子留給老人照看。
不過韋曼春卻覺得,父母是孩子青少年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既然無法將他們帶在身邊,做不到兩者兼顧,那么就選擇留下來,好好陪他們。
也正是有了這個選擇,韋曼春意外地與舞蹈“邂逅”了。
2019年,村子里準備開晚會,請來外面的老師來跳舞,正是這支舞,讓她徹底迷上了舞蹈。
韋曼春說:“那個老師拿著團扇,穿著古典服裝,跳得特別好看,自己就很想學。”
說起跳舞底子,韋曼春笑著說:“自己以前沒想過,之前學校辦活動,大家一起跳舞,我總是學不會。上班時看人家跳廣場舞,我也學不會……”
“緣分”這個詞就是這樣,萬萬沒想到對舞蹈一竅不通的她,卻喜歡上了古典舞。婉轉(zhuǎn)悠揚,婀娜多姿,充滿典雅與復古美的古典舞,喚起了她內(nèi)心的熱愛。
從那以后,她開始自己搜索古典舞,看視頻,看講解,開始自學起來。
那時候她還是一個人在家里跳,直到有一次鎮(zhèn)里辦七一晚會,每個村都要報節(jié)目,于是她想到,為什么不能成立一支舞蹈隊呢?
想到后,她便立刻召集村里的其他婦女,先自學,再教她們。
有了團隊之后,她們又開始籌錢購買設備,就這樣一支像模像樣的舞蹈隊成立了。
第一支舞蹈隊只有10個人,雖然人不多,但絲毫沒有減少她們練習的熱情,編隊形,和扣動作,每天練上2小時……
就這樣,在韋曼春的帶領(lǐng)下,她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舞臺。
02
練舞的過程并不容易,尤其對于毫無基礎(chǔ)的韋曼春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
第一次跳舞,身體很是僵硬,跳出來的動作也特別難看,于是她從網(wǎng)絡上下載不少瑜伽動作,一邊練舞一邊練瑜伽,將身體變得柔軟起來。
有時候一個動作她要練習幾十遍才能學會,僅僅一個下腰、倒立,她都練了十余遍,練到手臂發(fā)酸,胳膊都直不起來。
“本來以為一輩子都練不成,沒想到最后還是成了。”回憶起自己的練舞過程,韋曼春驕傲地說。
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無法跨越的高山,但對于韋曼春來說,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歷練,而她也始終相信自己能夠跨越。
她這份堅韌的背后,是她對舞蹈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
因為熱愛,她不僅在自己學會跳舞的同時,還給喜歡跳舞的人搭建難得的學習平臺。
在成立舞蹈隊后,她們約定好練舞時間、練舞地點,總是在自己學會之后,一遍遍幫隊員們扣動作。
很多隊員剛學時比較困難,動作總是學不會,不過她卻沒有急躁,而是耐心地多次指導。
直到站到演出舞臺時,一支完整的舞蹈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那些吃過的苦,忍受的累也都煙消云散了。
現(xiàn)在韋曼春帶領(lǐng)的舞蹈隊,早已是村里甚至鎮(zhèn)里大大小小晚會中的常客,每次活動一出,臺下都座無虛席,一些手腳不靈活的老人也會攙扶著過來看他們演出。
往往這時,是韋曼春最為感動的時候。
03
第一次拍攝視頻上傳抖音,是在2021年5月。
那時候,她背著藥桶剛給莊稼打好農(nóng)藥,頭上還戴著草帽,腳下穿著一雙雨靴。干完農(nóng)活的她在田埂上跳起舞來,并順手拍了下來上傳到網(wǎng)上。
原本只是分享田間生活,沒想到竟有幾十個播放,上百個點贊,還有網(wǎng)友評論說“跳得太好了”!
這對于愛好跳舞的她無疑是最大的鼓勵,于是她開始拍起視頻,將自己的舞蹈分享給更多的人。
不過對于絲毫沒有經(jīng)驗的韋曼春來說,拍攝視頻是比舞臺更難的一項學習。
角度的選擇、視頻的剪切、還有配音,各種效果呈現(xiàn)……每一項技能都需要從頭摸索。
而視頻拍出后,動作不流暢、背景太暗、人像模糊…各種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雖然呈現(xiàn)的只有短短的幾秒鐘,但就這幾秒鐘,卻拍了七八次,”韋曼春介紹說,“有時候跳得不滿意,得來回跳,反復拍。”
為了拍好抖音,她換了大的內(nèi)存手機,又專門買了自拍桿和一些舞蹈服裝,只要一有時間,就一遍遍練習、拍攝。
而她跳舞的場地,拍攝的背景則是最為普通的田間地頭,圍墻院門。
要知道,“心中有T臺,哪里都能舞。”
在粉絲越來越多后,“丑”“跳得難看”…這些詆毀的聲音開始出現(xiàn)。
不過這些黑評并沒有影響到她,她依然在田間地頭自由自在地跳舞。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夢想也是自己的。
04
留守婦女的生活,似乎永遠圍繞著老人、孩子,還有日復一日的繁雜瑣事。
原來的韋曼春亦是如此,生活是單調(diào)的黑白色,然而,自從有了舞蹈,她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
辭職前的她,是個普通的公司職工,每天三點一線,生活都是固定軌道。
辭職之后的她,回到農(nóng)村,除了每日的田間勞作,便是一家的瑣事。之前為了補貼家用,她也曾做過臨時工,在村委幫忙,不過工作家庭總是兩難全,最終她還是徹底回歸到家庭。
不到天亮就開始田間勞作,到了飯點回家做飯,隨后又是一日的披星戴月。
或許,很多人會說,沒有一個農(nóng)民是不辛苦的。
確實,不只是農(nóng)民,每一個行業(yè)都充滿艱辛苦楚,不過卻總有人能在苦澀的生活中,過出甜來。
韋曼春就是其中一個,舞蹈就是她苦澀生活里的糖。
有時候干完農(nóng)活,她會跳支舞放松一下;有時候在田間,看到好看的野花,她會采一朵別在頭上,滿足地舞動;有時候她也會用舞蹈,來展現(xiàn)城市里沒有的農(nóng)村風光。
跳舞,早已成為韋曼春生命中的一部分。
韋曼春說:“我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跳舞拍抖音,并不是為了多火,就是喜歡。”
因為喜歡,所以她總能擠出時間來跳舞,有時候是煮粥等粥熟時,有時是干完農(nóng)活休息時,有時是孩子午睡時……
視頻后,有個網(wǎng)友評價得很好:“她臉上的自信和舞姿都很有感染力。”
確實,自信,才是一個女人最頂級的魅力。而韋曼春,因為舞蹈,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人說:“在農(nóng)村,留守在家的婦女是隱匿的、失聲的,她們的存在并不為人所見,處在世界的外沿。”
然而,韋曼春卻通過跳舞告訴大家,原來農(nóng)村里的女人,也可以擁有最美麗、最質(zhì)樸、最熾熱的夢想與追求。
愿每個人都心中有夢,活出最美好的樣子。
參考資料:
1、三聯(lián)生活周刊-陽關(guān):在田埂上跳古典舞的農(nóng)村女人
2、廣西新聞網(wǎng)
3、大米Video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作者:三月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