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腔 ???
愛情,是人類獸性的某種體現,只不過每每被更綺麗的說辭所包裝。而婚姻,則是人類社會化、組織化的一道底層的、微觀的結構。
換言之,一個關乎生物性,而另一個則關乎社會性,這兩個本來不相關的事務,被我們(不算太遠)的老祖宗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以至于成了今天的凡人規矩。
不過,到了如今后現代的今時情愛、婚姻都變得異常多元和復雜,以至于再按傳統(亦即是君權、父權邏輯)來處理或評判感情和婚姻關系,會變得非常粗暴而艱澀。
但是,更吊詭的是,在今天的我國,一直沒有消亡的封建思維又打著“復興”“復古”的旗號、伴著民族主義之潮而愈發主流,“感情問題”也就成為這片奇異景觀里更一塌糊涂、更莫衷一是的板塊了。
——槍稿主編 徐元
祝你離婚快樂?
文/三九
作者簡介:槍稿主筆,電視電影綜藝觀眾,目前正在潛心研究女性主義。
1
芒果臺離婚綜藝《再見愛人》里,三對分別處于已離婚、考慮離婚和正在30天離婚冷靜期的夫妻,共同開啟18天的房車旅行,期待在這次心靈探索結束之時,獲得某種程度的和解與釋然。
表面上看,這檔關注即將失散的cp的綜藝,好像在和層出不窮的甜寵劇反其道而行之,但寄希望于在短短十幾天里,人和關系就能真正質變,似乎也是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人們總在期待有個特定的時刻,他/她能幡然醒悟,可改變從來都是漫長的。觀眾最大的收獲,或許是從各自不幸的家庭里找到自身的影子,流下幾行顧影自憐的清淚。
在對女性議題的討論甚囂塵上的當下,這檔節目更顯得意味深長。
節目的幾條熱搜無一不論證了最時髦的觀點,“婚姻是女人的牢籠”,以及“結婚不一定通向幸福,但離婚一定是”,“女人要獨自美麗”——似乎極其篤定——只要別把感情看得太重,只要不婚或者離婚,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插畫作者:一川月白Lina
2
節目制作團隊深知劇情起承轉合的重要性,這個目標受眾必定是女性的情感節目里,男人們是矛盾制造與解決的關鍵。
于是我們看到,一開始不斷撒糖的夫婦,隨著老公大男子主義和“媽寶”特質的彰顯,變成了最不被看好的一對;起先因為忽視老婆需求,過分回避她而被罵慘了的丈夫,在逐漸打開心扉之后,獲得了觀眾的體諒;原本相敬如“冰”的離婚夫妻,也因為男方首先放下身段表明心意,開始了有愛的互動。
乍一看,好像沒什么問題,故事如此走向,美其名曰體現了人的多面性,但同一句話換個詞,變個順序講,有時卻像反了意思,這到底是立場不同。比如,連一分鐘擁抱都不舍得給老婆的王秋雨,說他雖然認真踏實,有責任感,卻對老婆近乎冷漠,還時常打壓她,與說他雖然不解風情,不善言辭,卻也工作認真,對家庭負責——便有不同重點、不同意味。
《再見愛人》中,朱雅瓊講述老公王秋雨只愿意"施舍"給她一分鐘的擁抱時間
這兩句熟悉的說辭多么像分別出自一位永遠統一戰線的閨蜜和一位強調“顧大局”“識大體”的友人之口。
前者以打著從你的角度出發的旗號,勸你遵從內心的召喚,后者表面上更看重理性。可與此同時,他們并不強調你在其中的作用,你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說是除去“受害者”之外的角色——受害者意味著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隨意指責對方,且不用反觀自己的責任。
事實上,節目中的女人們沒有類似男人們的變化曲線,就算有,最多也體現在她們本來沒有意識到男方的某些品質有多重要,后來意識到了,怨恨放下,心結打開。
3
這暗合了目前最容易引女人共情的認識——兩性關系里,男人的問題要比女人的大得多。
但本就不該在情感里討論誰的問題更大,當然也不該和稀泥一樣說雙方都有錯。這與“一個巴掌拍不響”無關,而是關于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要學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負責的前提是真正理解人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并不能簡簡單單概括為“他雖然這樣,但也那樣”,而應該把他這個人置于他的生命長河里來看,進而意識到,他在每一個時刻的所作所為都可能與他先前的行為不一致,他這樣,也那樣,這其中并不存在轉折,而是并置:他的矛盾想法、行為,可以在他的身上共存。
認識到自己的復雜要更難一些,沒有人能輕易接受自己的自私、懦弱、嫉妒、暴戾、無能和虛榮。在對名人丑聞鋪天蓋地的謾罵聲里,每個情緒激動的觀眾都無比確信自己道德上的絕對純潔。但既是如此圣人,何能說得出那些惡毒的話語呢?
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一定是通過疼痛的體驗與深刻的思索獲得的。《再見愛人》的豆瓣熱門短評大概喚起了觀眾們的疼痛感:建議每個受愛情困擾的男女都來看看,這樣才能從旁觀者的角度清晰地感受到,對方不愛自己的表現有多么顯而易見。
網友建議“每個受愛情困擾的男女都來看看”,被頂上了《再見愛人》熱門短評區
4
嘉賓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評論,“不要高估自己對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的容忍度”,這句話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當代人的心聲。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評論:“不要高估自己對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的容忍度。”
豆瓣勸分小組每天都有組員發出靈魂拷問,他/她這樣做是不是不愛我,我是不是可以分手了?愛情似乎成了衡量關系好壞的唯一標準,但無論是沈教授還是致力于為人們(尤其是女人們)啟蒙并提供幻想模板的浪漫愛情故事,都沒有告訴人們愛情究竟是什么。
商業片、小甜劇和言情小說里的愛情之所以令人神往,在于其只呈現了愛情在發生階段時帶給人的眩暈感覺,并把兩個人隨后相處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簡化為了愛與不愛的問題。深刻的思索遠非他/她愛不愛我,而是更精準的“我”的感受,“我”的所求,所失與所得。
在以“我”為主語的語境里,女人們熱衷于表現自己的癡情,細數自己為了感情放棄了什么,這里的潛臺詞是,我以為愛情能夠補償我,這個男人能讓一切變好。
文藝作品總是在歌頌這種“犧牲”,但還是那句話,愛情片里的愛情能解決一切問題,可生活中不是。
在女性有機會與能力選擇獨立生活的現在,與其說這是一種值得被頌揚的付出,不如說是一種帶著狡猾意味的懶惰——當事人自己不見得能意識到。盡管不愿意承認,但把自己全身心都獻給對方的癡情與獨立精神必定是相悖的,獻祭的同時也是依附,而若想指著伴侶而活,就必然要承受某些代價,用作對方實際供養自己的補償。
嘉賓KK魏巍一段“我讓她照顧我,是為了讓她感受到沒有她,我活不下去”的發言引發爭議。
事實上,絕對的獨立也并不可能,愛情、友情,一切親密關系的產生,必定伴隨著一部分自我的失去,獨立意識與依靠心理的拉扯也會貫穿關系始終,女人能夠獨自美麗,這話不假,但承認自己既渴望獨立,又想要依靠,也是誠實的認知——這不恰恰體現了人的復雜性嗎?
5
《再見愛人》這個以一個個片段呈現人物優點、缺點的線索的紀實類情感節目,本質上與討巧的情感調解節目或者商業片、八點檔并無太大區別。幾對男女所流露的情感或許真的,但觀眾們只是看到爆發時那一刻前后發生了什么,便由此定義當事人的感情和關系,未免太草率。
不少人就著這檔離婚綜藝磕起cp,根據細節揣測那兩人是否還正在愛著,接著勸分或勸和。可標準答案從來都不是愛或不愛,結婚還是獨身這么簡單。
因此,時下最時髦的“離婚快樂”論調與其說是真理,不如說是寬慰,因為離婚本身絕非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正如結婚與得到幸福也并無因果聯系一樣——無論對男人還是女人。
黃執中表示“不要把婚姻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離婚協議書的簽訂,只是一種因其法律效力而更加正式的形式感,人心的糾纏若能輕輕松松在這個休止符處終止,世間也不會有那么多難解的愛恨情仇。
或許應該這么說,結婚不一定幸福,離婚也不一定,單身也不一定,但無論如何,你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編輯/徐元
排版/手動販賣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