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心里真的很難受。每天刷牙洗臉慢吞吞,半小時的作業能寫一下午,晚上喊了三四遍還不去睡覺……
為什么在有些事情上,孩子哪怕被吼,都要拖延磨蹭呢?
在這里,就要重新強調一下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啦!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很多孩子根本不是磨蹭,而是腦海中沒時間概念!
我以前經常遇到一種情況,和孩子說“馬上就要出門了,快準備好”,結果5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不慌不忙地晃悠著。
究其原因,是我沒向孩子表達準確的時間信息,“馬上”“快點”等說法,孩子聽到后,可能會有這樣的奇怪邏輯:馬上≈快點≈還有好長時間。
后來,我更改了表達時間的方法:“明天早上7點起床,8點出發去游樂園”“5分鐘以后出門”“讀10分鐘英語,休息5分鐘”……
準確的時間語言,能幫孩子更好地感受時間的存在,建立起正確的時間觀念。
當然,孩子們弄不清楚5分鐘是多久,這時候可以采用沙漏、定時器、鬧鐘、手表等物品把時間具像化,比如刷牙三分鐘,就放一個三分鐘的沙漏。簡單又有效!弄懂了時間概念之后,就可以讓孩子做自己的時間規劃師了。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于怎么利用時間,根據孩子每天的時間分配情況,我們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成三大類:
每日事項分類習慣性事項:每天都做、有規律性的事,比如刷牙、洗臉、吃飯等。任務性事項:不論孩子愿不愿意,都要做的事,比如做作業、上課。自主性事項:孩子自由安排時間時,做的事情,比如看電視、玩游戲。
當孩子不知道每個時間點,自己要做什么時,拖拉就不可避免。面對這種情況,不妨和孩子一起列出每天要做的事。然后把這些事情放進時間表中,做一個專屬于個人的時間表。
通過時間表,每個點要做什么就一目了然,還能幫孩子養成做事情有條理的好習慣。
注意:不要把任務性事項排得過滿哦,給孩子“留白”很重要!
或許有人還會說,不行啊!用了你的方法,孩子依舊“寫三分鐘作業,玩五分鐘”。
這時候就要使出殺手锏了——讓他們為自己爭取“自由時間”。
比如晚上九點睡覺,只要八點鐘寫完作業,那么八點到九點的時間,就是他的自由時間。作業做得越快越好,則自由時間越多。
同時,自由時間一定要是真自由,即讓孩子自己決定做什么事情。而不是孩子寫完作業在那看電視,你說不能看,這就是典型的“說話不算數”。如果想控制孩子看電視時長,需要在制定規則前,與孩子達成一致。
如果這么做孩子還是拖拉,或許就不是時間觀念的問題,可以看看是不是太困難、任務太多等原因,導致孩子拖延了,換句話說,就是“躺平”的一種表現。
最后,爸爸媽媽也要做好榜樣。畢竟,如果你是個拖拉的人,期望孩子自己做好時間管理,變成一個不拖拉、有條理的娃,那可能全憑運氣了。
祝愿娃娃們,早日成為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