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業網點數達到22.67萬個,相較2017年的歷史高點減少2000個,僅2021年就減少近1300個。銀保監會的金融許可證信息顯示,截至8月6日,2021年以來銀行業注銷網點已達1528個。
其實銀行業對外解釋網點裁撤、員工離職是因為銀行轉型,新業務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力與實體網點。
但扒開銀行虛偽的外衣,看到其中的本質是銀行業這些年不斷蕭條,盈利能力增長與員工工資增長不成比例(大多是雙雙下滑)的根本性矛盾所在。這除了導致人員大量流失,也導致不想走、走不了的底層員工異常尷尬。
當前,很多銀行業務都由線下遷往線上,客戶金融需求要么手機銀行,要么就直接支付寶、微信,我也曾懷揣500元巨款現金一個月沒有花出去,發現還是手機支付方便。銀行的網點看似也越來越雞肋了。
相應地依附于網點的員工,尤其是一線柜臺的柜員們,也處于比較尷尬的地步。近期知乎上也多了一些類似“銀行柜員辭職后往哪里發展?”之類的問題。
我以前也做過柜員,我的感受是,這個工作錢少、事多、易背鍋,一般從事金融行業說自己是金融民工的往往都是自嘲,而柜員則是妥妥的金融最底層的民工。
而除了工作辛苦之外,壓在銀行人身上最大的負擔就是考核指標壓力。存款、貸款、理財產品、信用卡、客戶數、ETC、保險、基金、手機銀行、對公戶、貴金屬等等等等。
而即使你家里資源再好,完成這些指標也并不容易,而且銀行考核重結果不重過程,重新增不重存量。對于那些底層柜員就更難了,高端客戶在客戶經理手中,柜員只能機械式重復操作方面的業務,部分優秀的,可以將營銷與日常柜臺工作結合,但大部分都會在不斷的重復之中,迷失了自我。
外人看銀行員工,即使是柜員也衣著光鮮,但只有柜員們深層次拷問自己后,才發現離開銀行的話,似乎沒有任何優勢踏上其他行業、其他崗位。
2003年-2013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年均復合增速高達49%,可謂是"黃金十年"。那時即使底層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也會羨煞旁人。銀行職業在大多數人心中那是妥妥的好工作、金飯碗。
這于是也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比如大學生畢業了,會首選銀行,銀行再進行篩選,雙向選擇下,那些簡歷優秀,外形出色的也就進入了銀行。這也進一步強化外人對銀行員工家庭背景、長相、學歷、社會地位的認知,可謂進了銀行就是金融精英。
但十年的黃金期過去后,銀行逐漸走向低谷,進入寒冬。最近銀行業的資產回報率,已從10年前的20%以上,下降至只有12%左右。從沒有銀行破產,到現在的某州銀行、某商銀行被接管。
這也就苦了那些被銀行上一個黃金十年外在而吸引的人們。
銀行員工,尤其是銀行柜員未來出路在哪里,我不清楚。但即使是銀行業這顆大樹,也有階層固化、搖搖欲墜的那天。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對于當前年輕人,在當下的社會環境里,妄圖依靠某一金飯碗來走完一生,已越來越不現實。
#銀行# #柜員##職業規劃#
我是丞相啊,曾是銀行人,投資正能量,只分享干貨;
感謝你的閱讀,歡迎留下點贊;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關金融、投資的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