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于公元前11世紀的牧野大戰,是周滅商的一次決定性戰役。周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到第十五世先王周文王時,周已經成為商朝西方的一個強大方國。那時候正是商王約統治時期。
商紂荒淫殘暴,沉溺于美女酒色,不理朝政,卻又喜歡發動武力戰爭,于是造成了整個國家民生疾苦,商朝統治搖搖欲墜。周文王這時也被商紂囚禁。獲釋返國后,與姜尚等人秘密策劃以周代商的策略決定表面上繼續臣服于商,暗中則整頓政治和軍事以擴大勢力。文王死時,已是“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了。文王的兒子姬發即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武王。武王九年,在盟津大會諸侯,愿意從周伐商、自動而來的諸侯達八百之多。兩年后,商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空前的分裂,商紂聽信讒言,殺死了叔父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逃到別的國家,商朝分崩離析紂已經無法再維持他的統治了。周武王認為攻打商朝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率領兵車三百輛,虎賁(周王的近衛軍)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了庸、蜀、羌、盧、彭、濮等國部落,向東討伐商紂。當武王率領大軍從盟津渡過黃河,到達距離國都朝歌僅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時,商朝的軍隊主力還在東南戰場,一時難以調回。紂王只好把大批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戰俘匆忙武裝起來,驅上牧野戰場。商朝軍隊雖然有70萬人之多,但軍士都十分痛恨商紂,根本無心與周軍作戰,于是就在前線倒戈,引導周軍,進攻商紂。當夜,商紂見大勢已去,就在鹿臺自焚而死。第二天,商朝百姓都立于朝歌郊外以迎武王,武王在群臣擁下率軍進入商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戰。
古籍上關于牧野大戰的記載很多。《詩·大雅·大明》第七章、第八章歌詠了牧野大戰的壯闊和浩大。那么這樣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到底發生在什么地方呢?所謂“牧野大戰”的“牧野”,又相當于今天的什么地方呢?歷來學者對此說法并不一致。
古文獻上關于牧野的位置也有很多記載,《尚書·牧誓》孔安國作的傳說:牧野,紂近郊三十里地名牧”,許慎《說文解字》說:“坶,朝歌南七十犁地,《周書》武王與紂戰于坶野”,許慎所說的坶也就是牧,這兩個字在許慎的年代是通用的。《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這些記載,都沒有明確指出牧野的具體所在,只是指出了她的大體方位。這就導致了后人對牧野具體所在的推測與爭論。
范文瀾先生主編的《我國通史簡編》認為:“牧野在‘河南汲縣”;郭沫若主編的《我國史稿》認為“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南”,并且補充說“距朝歌只差七十里”;而翦伯贊主編的《我國史綱要》卻說“牧野”在“今河南汲縣北”。總起來說,關于“牧野”的位置,一說即汲縣,一說在汲縣北,一說在淇縣南七十里。他們的說法,都有自己的依據。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孫作云在《商周之際的“牧野大戰”的“牧野”在哪里》一文中認為,牧野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牧野”包括河南地界中的黃河以北。北及輝縣一帶的地方。這一片區域在商代曾是牧區,所以人們稱為“牧野”;狹義的“牧野”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鄉到汲縣一帶,直到今天河南新鄉城北仍有一個村莊叫“牧野村”,今天的河南師范大學就坐落在這里,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牧野地名的遺留。范毓周的《“牧野”考》也認為“牧野”就是“今新鄉師院所在地的牧野村”。不過他認為新鄉師院所在地的牧野村,古為牧邑,“而武王伐紂,誓師及陳大之處的牧野,則為牧邑之郊野,約在今新鄉以北靠近淇縣附近的一個比較開闊的地帶”。這就是說,"牧野之戰”不是在牧村(牧野村)展開的,而是在牧野村以北靠近淇縣附近展開的。
80年代也有學者提出,“牧野”不是一個具體的地名,而應該是一個泛稱的方位名稱。人們所說的“牧野”應該是商朝都城周圍區域的泛稱。代夫在《“商郊牧野”辨》一文中舉例說,《爾雅·釋地》曾說:“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因此,他認為《尚書·牧誓》中的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應該讀謂“朝至于商郊、牧、野”。郊、牧、野指的是商朝國都外的四周,是由近及遠的一個區域范圍,而不是具體的地名。宋人夏撰在他寫的《尚書詳解》中曾明確地指出,“牧野乃凡郊外之統名。
所有的這些說法,只是今人根據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而得出的種種推測,牧野大戰究竟發生在哪里呢?我們仍舊難以作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