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永江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經絡、穴位切診的意義。
中醫診斷靠望、聞、問、切,西醫主要靠儀器檢查。
許多功能性病變的早期,西醫并不能檢查出有診斷意義的陽性結果,從而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中醫在這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因為中醫仍然是以四診為主,尤其在針灸中特別注重經絡穴位切診。
臨床上辨證施治與經絡腧穴的關系密切。因此,必須注意切診中的體表按壓捫察。
如臟腑病應注意在相應的背俞穴、華佗夾脊穴、募穴等處尋找壓痛或敏感點,在四肢相應的原穴、絡穴、孫穴、合穴等處也往往會有壓痛等異常發現。
亦即《靈樞·背俞》中所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五臟之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識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這些切診所尋找到的壓痛或敏感點、皮下結節、皮下組織隆起和凹陷等異常既可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又可作為治療取穴的依據。
例如,五臟有疾,在相應的夾脊穴上出現壓痛就取夾脊穴,在相應的背俞穴上出現壓痛就取背俞穴。
俞穴的切診還可以作為檢驗療效的客觀指標之一,在進針前和治療后進行比較,患者和醫生均可增強對針刺有效性的信心。
穴位凹陷者多屬虛,隆起者多為實。
《素問·調經論》中說:“虛實之要,愿聞其故……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常用切診穴位舉例:
一
下肢部
1. 足三里
胃腸消化道疾病均可出現壓痛。
2. 三陰交
三陰交為婦科常用的切診穴位。
氣滯血瘀的實證,虛實夾雜之痛證,如子宮肌瘤、痛經、月經不調等均常見壓痛、結節、腫塊。
嚴重者可用三棱針放血,可見黏稠紫黑色血液流出,待瘀血排凈后為正常鮮血。
如一女性患者,患子宮內膜癌,三陰交處明顯壓痛、腫塊,每日該處跳痛。
若病屬虛證,則此穴可有虛空感或無特殊表現。
3. 太沖
肝郁氣滯者,此穴多有浮實感和壓痛感,該類患者通常情緒不暢、覺得壓力大、容易郁悶或發脾氣。
明顯虛證時,可見此穴略有凹陷。
4. 太溪
腎無實證,故該穴位多略見下陷,少有壓痛。
5. 臨泣
膽經經氣不通可見壓痛。如雙側頭痛,脅肋部疼痛,頜關節開合不利等。
6. 懸鐘
少陽頭痛、脅肋部疼痛、肝陽上亢等癥此穴可出現壓痛。
7. 陽陵泉
筋腱發炎,尤其身體兩側的肌腱牽拉疼痛時此穴可有壓痛。
8. 陰陵泉
脾虛水濕停滯或寒濕膝痛時可見該處虛浮、壓痛。
二
胸腹部
急者看脈,緩則查腹,此為歷代腹診專家所推崇。意思是說,急性病多在脈象上有所顯現,診脈可知病之寒熱虛實;慢性病則在腹證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故查腹證可知病因所在。
腹部一般可劃分為上腹、臍腹、少腹、小腹,每一部位均分布有不同的經絡與器官。
上腹屬太陰,臍腹屬少陰,少腹屬厥陰,小腹屬沖任。
兩少腹按之作痛,其病多累及厥陰經,多屬肝氣郁結為病;腹痛繞臍,或臍周深部有包塊,其痛所累及少陰經,多屬腎氣不足為患;上腹按之或脹或痛,其痛所累太陰經,多屬脾胃病變;小腹按之或痛或脹,多屬子宮膀胱為病等。
在月經病中常涉及的診斷部位有臍腹、少腹、小腹,這些部位是生殖器官的主要分布區。子宮位于小腹,附件位于少腹。
如氣會膻中,故女性經前期肝郁氣滯,出現胸悶,或覺壓力大而情緒憂郁者此穴可見明顯壓痛。
所以,通過切按明確病累經脈與臟器以后,便可為臨床辨證治療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十二募穴也是胸腹部切診的內容之一,其位置與相應臟腑所居部位甚為接近,或正當其體表投影區,當內臟病變時常見局部敏感壓痛或有結節及緊張感,如心募巨闕、膽募日月、肝募期門、胃募中脘。
十二募穴中也有少數穴位在相應臟腑所絡經脈上,如肺募中府、肝募期門、膽募日月,其他如大腸募(天樞)屬胃經,脾募(章門)屬肝經,腎募(京門)屬膽經,另有六個募穴則同屬于任脈。
臨床上可見某一特定臟腑患病時,反映相應病變的穴位通常在身體的某一側感覺較明顯。
例如,心絞痛的內臟體表反射出現于左側,而肝病患者則以右季脅部多見或較嚴重。
也有某一臟腑患病,其反射見于對側或雙側,這種病變反應的多樣性,與臟腑、經脈、募穴之間聯系的復雜性是一致的。
三
背 部
背俞,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即后正中線旁開1.5寸,其上下排列與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據接近某臟腑的部位來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靈樞·背俞》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臟疾病,并提出了五臟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時還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時所出現的“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的陽性反應現象。
臨床可觀察背俞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反應現象,以此分析、判斷屬于某一經的疾病。也可以此尋求有關穴位鄰近的陽性反應點作為取穴依據。
如臨床治療頭面、頰、頸、項部諸器官疾病,取頸1至7椎夾脊穴;治療胸腔內臟及上肢疾病,取頸3至胸7椎夾脊穴;
治上腹部內臟疾患,取胸8至12椎夾脊穴;治療腰部和下腹部內臟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夾脊穴;治療肛門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夾脊穴等。
由于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陰病行陽,陽病行陰。因此,在治療時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即屬于陰性的病癥(臟病、寒證、虛證),可以取治位于陽分(背部)的背俞穴;屬于陽性的病癥(腑病、熱證、實證),可以取治位于陰分(胸腹部)的募穴。
華佗夾脊又稱夾脊穴、經外奇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一骶椎各棘突之間旁開0.5寸處,每側17穴,左右共34穴。
近增第一頸椎至第一胸椎各棘突之間旁開0.5寸處,每側7穴,左右共14穴,總計48穴。
也可分別稱頸椎段夾脊穴為頸夾脊,胸椎段為胸夾脊,腰甑椎段為腰夾脊。
四肢或內臟疾患取夾脊時,以壓痛點為穴。
四肢和內臟疾患通常在夾脊或者督脈、背俞上有壓痛,用拇指按壓檢查,以壓痛點為穴,療效好。脊間韌帶有壓痛,則取督脈穴;脊旁韌帶有壓痛,則取夾脊;背俞穴有壓痛,則取背俞。
膀胱經背部兩條經絡穴各有側重,急性痛癥用夾脊或者督脈加上背俞穴,慢性病則應加上膀胱經第二條線(距離督脈3寸)的穴位,以加強療效。如腎俞加志室。
四
上肢部
1. 曲池
上肢、肩背、痛,以及頭痛時,此穴可有壓痛。
2. 郄門
食道上段發炎,有阻塞感時,此穴可有壓痛。
3. 合谷
頭面部疾患。
五
頭 部
1. 風池
善治頭痛及眼病等。
2. 率谷
善治頭暈震顫等。
3. 百會
善治頭痛,頭暈。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奚永江針灸臨證驗案》,奚永江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2009.3。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于攝圖網。